春節,對于中國人而言,是一年里最重要的節日。它是世代相傳的記憶,是血液里涌動的牽掛,是最樸素濃厚的情感。
打年糕、走親戚、發紅包……年,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里炸響,在闔家團圓的年夜飯里氛圍愈濃,就這樣被我們記著、捧著、拜著,一代一代過著。
春滿乾坤福滿門,中國人的日歷里,沒有比年更大的節日了。前些年,有的人過度講究過年的排場,數千元的"剩宴"、數百元一盆的鮮花供不應求,壓歲紅包比大小、拜年禮物講品牌,"盼過年也怕過年"是最掏心窩的話。而今,年的滋味依舊甜,卻換了返璞歸真的新風氣。
新風氣,是道減法題。
從簡,從儉。冷了大飯店的豪華年夜飯,熱了超市里的熟食專柜,自購食材、掌勺下廚,成了"年味"家宴的首選。
幾道家常菜肴、備上餃子湯圓,只待歸人叩響家門,聊一年的收獲,說對來年的期盼。團圓家宴的醇厚酒香里,彌漫著看得見摸得著的親情。
減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情誼。電子賀卡取代了花哨的賀卡年歷,祝福一樣送抵;高檔節禮淡出貨柜,商家走起"親民路線",越來越多的人卸下"人情包袱";熱熱鬧鬧拼手氣,不在乎金額多少,微信搶紅包,刷新了人們對于紅包這一傳統年俗的印象……
"大凡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的特別空氣。"新時代吹拂新風氣,老百姓看得最分明--"風氣正了,請客送禮的少了,飯店門口送人來公款吃喝的車沒了!"看起來是小事,體現的卻是一種新氣象。八項規定"一子落",作風建設"滿盤活",從小處入手,剎住了歪風邪氣,治愈了沉疴痼疾,也令民風社風發生如此明顯、真切的轉變。
新風氣,是道加法題。
基層群眾眼里多了一道新風景--新春佳節,身邊躍動著越來越多熟悉的身影。
急事兒,有人幫手;難事兒,有人想招;大項目,進度不改;民生事,落地有聲。擼起袖子加油干,這群人用作為,詮釋"新"的含義;用擔當,求索"新"的價值。
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不曾讓他們緩下前行的腳步。盡管也有父母妻兒,但肩頭的職責與擔當,讓他們甘愿暫時缺席小家庭的團聚。
大年三十,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得不向家人致歉,依舊堅守一線;假期還未結束,他們中的許多人,來不及走親訪友,就奔向熱火朝天的工作現場,心里拴著項目的進度條。
年不等人,群眾的需求不等人,新時代的召喚更不等人。在心里樹立"送禮不要、說情不聽、請客不去"的信條,遠遠不夠,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需要他們上田頭、下地頭、進村頭,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正值用工荒,黨員干部幫農戶支起大棚;開展備耕服務咨詢,農技員下鄉給種糧大戶拜年;關心孤寡老人的生活狀況,黨員干部走在慰問一線;利用假期普法和調解回訪,司法所長上門說"法"……
拒絕迎來送往、相互吃請,一心為民服務,他們不走形式只走心,時時刻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拉近了干群關系,密切了黨群血肉聯系,一系列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實干作為,引領著社會風氣的好轉。
可是誰又不想家呢?他們只能在工作間隙,撥通家人的電話,聽著那頭杯盤交錯的聲響,勾起一腔道不盡的牽掛。
人情味正是中國最深的年味。新風里的最深年味,不僅是對親朋的惦念,更是對廣大群眾的殷殷之情、為人民利益奔走的拳拳之心。
新風氣,是道乘法題。
勇者常為新。2017年金秋的思想光芒,照亮前路。從新的歷史起點再出發,新風氣催發新作為,新作為開啟新征程。實干興邦的精氣神,讓我們得以將挑戰化為機遇,在黨的領導下用足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刻印于歲月的每筆勾畫,都可以作證:全省生產總值邁上5萬億臺階、財政總收入跨過1萬億大關,經濟社會建設成果顯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領跑全國;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首個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港口,波音飛機項目落戶舟山,義新歐中歐班列常態化運行……我們朝著"兩個高水平"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一群拼命干的人",正是新年新風里廣大黨員干部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這一生,我們都走在回家的路上。"但趕路時,收入眼底的風景,卻歲歲年年不同。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新,歲月就常新。愿新風更勁,讓我們閱盡生機勃勃的景色,見證希望無限的嶄新一年。(記者 丁謹之)
編輯:
傅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