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提案來自遂昌縣北界鎮(zhèn)中心小學校長華宗宏。“一些留守兒童不懂禮貌、不知感恩、內向自卑,有的甚至出現(xiàn)小偷小摸等行為。”圍坐后,華宗宏委員開門見山地說,他所在的學校里,就有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如果不及時引導,孩子們極有可能走入歧途。
這席話,引起浙江外國語學院教育科學院院長盧真金和省中華職業(yè)教育社副主任潘云峰的關注。在促膝長談中,他們探討多角度完善“留守兒童教育關愛體系”,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找一條可行之路。
“現(xiàn)在,我們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愛還缺乏完整、統(tǒng)一的工作理念,相關單位和人員分批關愛,有時會發(fā)生碰撞,有時‘各自為營’,不能形成合力。”華宗宏委員說。
2016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各級政府針對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的親情失缺、生活失助、心理失衡等問題,開展一系列關愛活動。即便如此,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依然有不少難題亟需破解。
“能不能構建一個‘留守兒童教育關愛體系’?”華宗宏委員提出,要有一個機構來統(tǒng)籌安排這些工作,提供常態(tài)化的關愛和服務。
盧真金委員非常贊同這一說法:“這個體系需要父母、學校、社會機構以及隔代監(jiān)護人參與,大家合力來做。”
“現(xiàn)在社會機構大多是‘節(jié)日性’問候,這樣的幫扶儀式感太強,很難起到實質性效果,有時甚至會起反作用。”在盧真金委員看來,簡單的給予,可能對留守兒童造成二次傷害。
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如何常態(tài)化?學校該做點什么?潘云峰委員建議:“可以從建立教育檔案開始。”在他看來,學校要及時向監(jiān)護人和外出務工的家長通報學生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模式,“這個檔案要一直跟隨留守兒童成長,即便轉學了,接收學校也能直觀了解學生的全方面情況。”
“現(xiàn)在,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爺爺奶奶在管,但老人更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對他們的學習指導和心理狀態(tài),既不關注也關心不了。改變他們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盧真金委員說。
對此,華宗宏委員分享了一個好做法:“我們鎮(zhèn)里有個民間家庭教育輔導隊,隊員都是教育領域的前輩,常常在文化禮堂給老人們講課,把家庭教育觀融入其中,效果很不錯。”
與此類似,衢州柯城區(qū)航埠鎮(zhèn)墩頭村在文化禮堂開設“放學來吧”,下午放學后孩子們聚集到這里,有的學習剪紙、有的練習書法、有的學拉二胡……村里的老干部、老教師、老藝人等組成智囊團,為留守兒童打造一個集臨時托管、課業(yè)輔導和興趣培養(yǎng)于一體的“歡樂之家”。
這樣的集體活動,同樣可以復制到學校。3位政協(xié)委員不約而同地提到,如果學校也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孩子們更能融入集體,也能消除心中的陰霾。
轉眼間,“碰頭會”進行了半個多小時。3位政協(xié)委員說,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不僅需要社會共同努力,更需要親情的溫暖,希望在外工作的父母多與孩子溝通,“拿起電話,多聊聊孩子的煩心事,分享彼此的快樂,這種關愛更加需要。”(記者 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