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菌棒,從浙中武義山區到新疆天山腳下,成為數以萬計農戶脫貧增收的利器。浙江省農科院蔡為明研究員帶領團隊瞄準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弱點、痛點,研發推廣菌棒專業化集中生產新技術、新模式,僅在武義縣就累計節支增收超億元;研發利用阿克蘇果枝栽培黑木耳技術,被當地列為“萬畝億元”脫貧增收工程。日前,蔡為明受到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領導小組通報表揚。
  近年來,浙江省農科院積極探索產研融合的機制與模式,努力提高科技支撐產業振興成效,讓農業在有了科技翅膀之后真正飛得高、飛得遠。為此,省農科院優化學科布局,形成了涵蓋作物改良、綠色防控、質量安全、農機農藝融合和大數據運用等22個學科領域、133個研究方向。對接浙江省農業特色產業區域布局,與農業、科技部門合作,先后建立100多個產研融合示范基地,基本實現主產區科技服務全覆蓋。
  服務“三農”無止境,省農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科技興農使命,找準產研融合關鍵點,全面服務支撐浙江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圍繞浙江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強省和特色精品農業大省目標,省農科院聚焦鄉村產業振興重點領域,加快適應生產與消費需求轉變的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加強適應綠色發展的技術創新和集成,加快產業融合和產業鏈延伸的技術創新。省農科院油菜育種團隊圍繞生產和消費轉型及休閑農業發展需要,育成了宜機械化生產的“浙油18”、油酸含量可與橄欖油媲美的“浙油80”、含油量近50%的“浙油50”,以及“既賣風景又賣產品”的菜、花、油兼用油菜新品種。
  省農科院還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探索項目化發展、實體化發展、商業化發展等產研融合發展新模式。針對蠶桑產業蠶繭原料減少、品質下降的困境,省農科院與紡織行業龍頭企業嵊州巴貝集團合作,開展技術攻關,攻克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這個世界性難題,形成集多項技術的“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成果,顛覆了數千年來的傳統養蠶模式。
  伴隨浙江農業生產經營和創新主體的成長,省農科院積極探索農業科技資源與產業要素的有效對接,建設新型功能性服務平臺。創建浙江省農業科創園,入駐的“農創客”與科技人員合作更加密切,并充分享受省農科院創新資源供給。現有簽約入園企業80余家,計劃5年內孵化產業化科研項目100個、創客團隊300個以上。
  下一步,省農科院將繼續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十大科技行動”,進一步加強技術集成和全產業鏈科技支撐服務,發揮整合資源的優勢,提升科技服務整體水平,形成服務鄉村振興的合力。(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