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之江實驗室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列成果發(fā)布會公布了智能感知、智能網絡、智能計算、智能系統(tǒng)等研究方向的最新科研進展,其中多項研究成果已進入產業(yè)轉化階段。
“我們布局的是科學—技術—工程全鏈條的創(chuàng)新,開展從前沿理論方法到關鍵技術攻關,再到平臺系統(tǒng)研究的貫通式科研。通過重大戰(zhàn)略任務牽引、重大裝置平臺支撐以及全球化的開放協(xié)作,全面提升科研效率,推動一批前沿科研成果加速形成。”之江實驗室副主任鮑虎軍說。
科技如何賦能產業(yè)發(fā)展?浙江目前有哪些面向前瞻性領域的研究?借助科技力量,如何實現社會治理優(yōu)化?
催生新興業(yè)態(tài)
當前,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正廣泛應用于產業(yè)領域,催生出諸多新業(yè)態(tài),為數字經濟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從超細徑高分辨立體顯微內窺成像系統(tǒng)到多中心智能醫(yī)學信息平臺,從智能駕駛仿真測試平臺到分布式智能視覺平臺,之江實驗室的最新科技成果覆蓋醫(yī)學、交通、安防等諸多應用領域。
為解決直接在患者體內進行亞細胞量級的病理研究和多器官診療一體化的難題,之江實驗室聯合國內優(yōu)勢研究力量,自主研制了超細徑高分辨立體顯微內窺成像系統(tǒng)。“我們已經實現了微米量級的成像,建立了基于顯微內鏡的組織病理學診斷臨床評價方法,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關鍵核心部件。”項目負責人、之江實驗室超級感知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青說。
由之江實驗室網絡健康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李勁松團隊研發(fā)的多中心智能醫(yī)學信息平臺,已接入浙江省內多家大型三甲醫(yī)院。該成果實現了在原始數據不出醫(yī)療機構情況下,多中心臨床信息共享及深度利用。
之江實驗室的智能科技還延伸至安防領域。“不再依賴人臉特征、場景配合和目標配合,我們的分布式智能視覺平臺實現了在夜晚強光、夜晚暗光、密集人群、雨霧天氣、高噪聲污染等復雜場景下,也能有較好的視頻識別效果的目標。”該項目負責人徐曉剛說。
之江實驗室智能駕駛虛擬仿真測試與訓練平臺項目團隊還研發(fā)了高質量、開放的智能駕駛仿真測試平臺,能有效提升無人車駕駛算法的道路駕駛安全性和智能駕駛能力。
瞄準未來產業(yè)
科技的發(fā)展要面向未來。從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研發(fā),到具備顛覆性的腦機融合、類腦計算等前瞻性技術研究,之江實驗室瞄準未來產業(yè),在多個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太赫茲通信是國際公認的6G關鍵技術之一。為支撐6G海量無線設備連接、泛在智能高速無線通信的發(fā)展,之江實驗室布局了Tbit光電太赫茲通信器件與系統(tǒng)項目。“我們已經構建了一套超高速光電太赫茲通信實驗驗證系統(tǒng)。”項目負責人余顯斌說,“我們將持續(xù)開展研究,致力于研制芯片、器件及平臺,為實現泛在、寬帶、智能的6G提供關鍵核心技術支撐。”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機共存成為可能,腦機融合與類腦計算也成為科技競爭的戰(zhàn)略制高點。綜合光、電、磁、聲等多模態(tài)的大腦觀測與調控手段,呈現從微米到厘米、從微秒到生命周期的大腦活動過程,建設可以在體內實現讀出—輸入實時反饋的科研裝置,是占領腦機與類腦智能戰(zhàn)略制高點的關鍵所在。之江實驗室瞄準這一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針對大腦觀測模態(tài)單一、神經調控手段獨立、腦機融合裝置缺乏等問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聯合浙江大學研發(fā)了國際領先的大腦觀測與腦機融合科研裝置。實驗室特聘專家王躍明介紹,該裝置為人類進一步理解和認知大腦、模擬大腦、連接大腦提供了重要支持,能夠支撐腦科學、腦疾病、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的發(fā)展。
助力社會治理
“作為改變未來的顛覆性技術,人工智能為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能力和水平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給法律法規(guī)、倫理道德等方面的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之江實驗室科研發(fā)展部部長趙志峰說,之江實驗室成立了人工智能社會研究中心,圍繞養(yǎng)老、環(huán)境治理、教育等領域開展長周期、寬領域的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實驗,評估人工智能的潛在社會影響。
如何以人工智能構建新型智能社會治理格局,應對機遇與挑戰(zhàn)?發(fā)布會當天,之江實驗室發(fā)布《敏行而慎思——開展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等系列白皮書,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
《白皮書》提出,新型智能社會治理通過現代化社會治理設施的軟硬件建設,推動治理數據整合,消除信息共享障礙,確保治理過程隱私安全,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數字化技術推進形成“政府—社會—企業(yè)—公民”數據流,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chuàng)新的管理機制,提高新型智能社會治理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人工智能既是社會治理的工具,又是社會治理的對象。《白皮書》認為,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知識產權、數據共享與安全、個人隱私等新挑戰(zhàn),政府和社會組織應及時回應關切,積極處理,進一步規(guī)范人工智能的應用。(記者 黃慧仙 通訊員 陳航 盛汪淼芷 肖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