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周年理論研討會在安吉舉行,而在70公里外的杭州,也有一場相同主題的專家研討會在如火如荼地舉辦,不過,這場研討會主題聚焦在杭州濕地保護上。
杭州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給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富的濕地資源,形成“三江七湖一河一溪”的濕地格局。在今年的新時代美麗杭州建設推進大會上,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擁江枕河、人水相親”的理念打造最憶江南的“濕地水城”。
海南海口、江蘇蘇州、黑龍江哈爾濱……回到這場濕地主題的研討會,與會專家提到了不少“濕地前輩”,蘇州被點到的次數尤其多。這源于,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為了實現區域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杭州與蘇州在綠色發展上的聯系更為緊密。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兩座淵源頗深的城市,在濕地保護上,又有哪些互學互促的經驗呢?
立法先行
濕地保護要有制度保障
從熱鬧的蘇州吳江老城區往東,穿過繁忙的千億級工業開發區,便是同里國家濕地公園,河流、湖泊和沼澤在這里織成密集水網,不僅如此,公園還與與水鄉村莊共融共生,園內500余戶村民仍過著“房前種蔬,河邊養鴨,屋后育果”的水鄉生活。
這一幸福嬗變的背后,要從8年前出臺的地方性法規《蘇州市濕地保護條例》說起。2012年2月2日,蘇州市正式實施該《條例》,進一步明確了濕地保護的行政管理主體,重點對濕地保護管理體制、重要濕地認定、濕地征占用管理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讓蘇州的濕地保護有法可依。
與會的南京大學教授王中生,多次去蘇州調研濕地建設,他深知立法對于濕地保護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城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大規模開發建設導致濕地不斷減少,特別是藍藻事件爆發后,蘇州一直面臨著太湖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巨大壓力。”王中生說,為此,2009年4月,蘇州成立江蘇省首個濕地保護管理站,此后,作為行政手段的補充,《蘇州市濕地保護條例》應運而生。
2013年,《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頒布實施,按照“保護優先、合理布局、控管結合、分級保護、相對穩定”的原則,江蘇省劃定了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15類生態紅線區域,總面積24103.49平方公里。
“有規劃,有機構,有法律,就能讓濕地保護按部就班執行下去;江蘇還把濕地保護率納入生態文明考核,推行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王中生告訴記者,在這樣的制度保障下,如今,蘇州的自然濕地保護率從2011年的13.5%提升到2019年的59%,濕地保護效果顯著。
王中生的發言,得到了不少與會專家教授的共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華東調查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劉道平建言,杭州濕地保護要規劃先行,完善濕地保護的相關法律體系;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研究員也建議,杭州應摸清濕地資源家底,按照國際標準和相關規范,建立科學的濕地保護體系,加強立法和組織保障。
記者從杭州市林水局了解到,杭州已將濕地保護立法提上日程,在出臺《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實踐經驗基礎上,盡快爭取杭州市人大地方立法,通過制定全市域濕地保護條例,為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監測、科研、監管提供法制保障。
不止保護
濕地建設應有更多內涵
“虎丘濕地公園是蘇州最大的城市綠肺,可你知道嗎?它的茭白、蓮藕、水芹等傳統‘水八仙’也很有名,成為蘇州人餐桌上的寵兒。”研討會上,王中生的另一個觀點引起在場所有人的興趣,“除了保護外,還應積極探索‘濕地+農業’‘濕地+旅游’等濕地經濟模式,就像杭州千島湖的保水漁業模式,把濕地的生態效益轉化為真金白銀……”
從蘇州探索濕地經濟出發,打開了研討會專家們的話匣子,都指向豐富濕地保護和建設的內涵上。浙江省水利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級高工朱法君,是一名業余的鳥類攝影愛好者,工作之余都泡在了濕地里,他率先拋出疑問,“西溪濕地的形成、保護、利用模式,恐怕無法再復制,杭州還需要怎樣的濕地?”
朱法君補充道:“以西湖、西溪、湘湖等一批城市景觀湖泊公園、濕地公園相結合的格局已經形成,杭州在打造‘濕地水城’中要在多樣性上做文章,更要從功能上定好位,而不是建設千篇一律的公園、廣場和游樂場所。”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明祥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在研討會上說,“杭州要充分參照國際濕地城市的標準,比如,挖掘濕地文化,建設小微水體等,凸顯優勢,補齊短板,打造濕地水城的靚麗色彩。”
探索濕地保護與建設的多樣性,要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注重系統開發和整體開發。記者采訪了解到,蘇州經過對濕地、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林地等資源調查,基本建立了自然保護地資源“一張網”和行業監管“一張圖”生態戰略,從“蘇州園林”逐步邁向“園林蘇州”。“人水關系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縮影,在濕地規劃與保護開發上,特別要注意濕地保護的整體性,不要東一塊、西一片。”河海大學教授崔廣柏說。
保護優先
打造最憶江南的“濕地水城”
杭州之美,美在“最江南”,特在“最靈秀”。杭州的河流和濕地,是杭州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標識。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我們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深入開展‘五水共治’‘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建設,極大改善了全市水環境和水生態。”杭州市林業水利局局長錢美仙說,除了打造保護和合理利用雙贏的濕地保護“西溪模式”外,杭州正在推進千島湖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探索新時代我國特大城市湖泊保護的實踐范例。
在打造濕地文化上,杭州已成功申報中國濕地博物館,牽頭組織連續三屆國際濕地論壇和濕地文化節活動,廣泛開展“尋找杭州最美濕地”“尋找中華秋沙鴨”等品牌教育活動,編輯出版了《杭州美麗濕地》書籍。
如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武海濤所言,“杭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突出濕地的文化價值打造‘濕地城’。”下一步,杭州還將挖掘濕地歷史、農耕、民俗文化等“組合拳”,全面提升濕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杭州也是一個“數字之城”,數字治理已深入到生態環境整治的方方面面。在蕭山區,以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范圍內8條河道試點經驗為基礎,充分激活“智慧河道云平臺”這一治水信息化平臺的作用,打造了科技治水的“蕭山樣板”。“接下來,我們還將運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星—空—地’立體式濕地資源智慧監測方式,強化監測評估,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錢美仙說。
當下,杭州提出要在全省建設“重要窗口”中展現“頭雁風采”,更好發揮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水平,高水平打造“濕地水城”,努力成為宜居城市建設的實踐范例。“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杭州濕地保護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也將立足杭州濕地資源基本情況,打造與‘重要窗口’相匹配的濕地水城。”錢美仙說。
接下來,杭州將以西湖、西溪、千島湖為重點,突出“原生態、高品質”,著力在濕地水質、濕地文化、生物多樣性上下功夫,進一步還原濕地原生態,提升濕地品質,打造一批極品濕地;同時,以蕭山湘湖、濱江白馬湖、余杭北湖等為重點,修復一批具有杭州特色的精品濕地。其次,杭州還將保護一批樣品濕地,加大對西湖銅鑒湖、富陽陽陂湖、富春灣新城濕地、淳安千畝田、錢塘新區杭州大灣區濕地等一批不同類型濕地的原生態保護工作,進一步恢復濕地功能。
浙江新聞+
杭州濕地保護成果
杭州濕地資源豐富,有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等5大類21種類型,根據2005年調查數據,全市有8公頃以上的濕地面積14萬公頃(不含水稻田),占全市區域總面積的8.4%。
杭州現已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1個,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濕地名錄有2個,列入省級重要濕地名錄5個;建立濕地公園4個,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省級濕地公園3個。
全市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有維管束植物近3000種,陸生野生動物50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陸生動物74種;水生野生動物27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8種。
杭州市林水局連續10年在西溪濕地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2019年維管束植物711種,昆蟲892種,鳥類186種,呈現出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的良好態勢。(記者 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