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什么最缺?人才。21世紀什么最貴?還是人才。”多年前的一句電影臺詞,現如今正在銀幕下幻化出一場場更為聲勢宏大的“人才大戲”。

  人才,足以決定一座城市的未來走向。百萬補貼、打折購房、落戶零門檻……你方唱罷我登場,每一年都有因人才而火的城市。可近幾年來,有一座城市的熱度始終未減。

  杭州,2019年以55.4萬的人口增量位列全國第一,近三年人才凈流入率、互聯網人才凈流入率保持全國第一,連續9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

  杭州不一般。這里為何會有這么大的魅力,讓人才來得了、留得下、離不開?直播達人、技術工人、快遞小哥皆可為人才,不唯學歷職稱,杭州究竟如何給人才下定義?各大城市紛紛各自為戰之時,杭州又為何屢屢搭臺與長三角、甚至全國其他城市一起招人才,拋出橄欖枝攜手求賢?

  我們試圖從這些“新概念”中,探尋杭州的引才之道。

  人才去哪兒?

  優勢產業

  筑起引才蓄水池

  一年奪冠易,年年奪冠難。每年巨大的人才流入量,究竟進入了哪些蓄水池?

  采訪中,有業內人士透露,近幾年杭州引進人才中,近60%的人才流入了數字經濟和生命健康領域。這兩大萬億級產業對人才的吸引,與杭州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布局生命健康產業密不可分。

  剛剛過去的5月,位于錢塘新區的杭州醫藥港小鎮向外發出了新一輪的“招賢令”:今年,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將招收研究生近50名,博士后100名。

  任何一個前沿發展領域都有其不容低估的引才能力。2018年杭州醫藥港小鎮“誕生”,去年新增企業就達200余家,目前已有從業人員3萬人。不到一年時間,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已先后引進多個院士團隊,并建立起院士領銜的研發中心。

  “創新項目落地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作用。”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說,今年疫情期間,該所院士團隊牽頭的項目“新型冠狀病毒核酸現場快速檢測設備及試劑的研發”,將病毒全流程核酸檢測從3個小時壓減到80分鐘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在近百家機構推廣應用。

  另一項數據同樣耐人尋味。記者從杭州市委人才辦獲悉,歷年在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中,浙江省內除浙江大學外,人數相對多的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省外來杭人數相對較多的則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兩所在通信和電子等領域的高校畢業生的青睞,側面印證了杭州數字經濟產業的紅火。

  “‘名字里帶‘電’的高校,都是我們的校招重點。”數據智能公司每日互動的人力資源副總裁江婷婷參與企業招聘6年,最初100份簡歷中有三四份來自外地,如今約30%求職者來自省外知名高校,她明顯感受到,阿里、網易等一批數字經濟企業帶動的互聯網氛圍對人才的吸引力在不斷釋放。不少面試者在談到未來理想的就業城市時,將杭州排在前三位,甚至是首選。

  今年32歲的孟顯耀2013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放棄獲得北京戶口的機會到杭州打拼。在互聯網行業深耕7年,如今他已成為每日互動的運維總監。今年疫情期間,孟顯耀和同事24小時輪班,忙于杭州“健康碼”測試、上線,維護系統穩定。“能夠參與這樣的公共服務項目,我覺得再忙也值得。”孟顯耀說,杭州對于自己的吸引力不僅在于生活幸福感高,更在于能獲得職業成就感。

  人才安居樂業的背后,是一系列平臺的支撐。位于余杭區的夢想小鎮成立5年,入駐良倉孵化器等知名孵化器,集聚創業項目2200余個、創業人才1.9萬名,166個項目獲得百萬元以上融資,融資總額達110.25億元。城西科創大走廊、“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等建設,正在打造創新策源地,推動科技、產業、人才、金融等各種要素向人才平臺匯集融合。到2022年,杭州計劃培育數字經濟領軍人才100名以上、創新創業人才團隊50個以上、“數字工匠”1萬名以上。

  除了兩大產業,杭州正在培育引才新引擎。去年,杭州直面一直被詬病的制造業“疲軟”問題,發布“新制造業計劃”,推進新時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城市發展“雙引擎”的強大動能。“制造業的蓬勃發展將成為來杭人才的巨大蓄水池,尤其是吸引更多工程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來杭。”杭州市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說。

  誰是人才?

  打造兼容并包的人才生態

  “去年我就申請了杭州市高層次C類人才。”去年8月,身為拱墅職業高級中學教師的石丹,獲得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美發項目金牌。這座城市給予高技能人才的重視,讓石丹暗暗下定決心,要用心培養出更多金牌選手。

  石丹這樣的高層次人才在杭州不是孤例。細讀最新版杭州高層次人才分類目錄會發現,技術能手、金牌講解員、納稅5億元以上制造業企業技術人才、近5年在杭版稅收入累計超過1000萬元的網絡作家……這些過去看似“不尋常”的評價標準正在走入尋常。

  職稱、學歷,歷來都是人才的基礎標準。杭州另辟蹊徑,打破原有“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評價模式,把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等市場元素納入高層次人才分類評價標準。杭州正以自身的包容氣度打造“熱帶雨林”式的人才生態。

  熱帶雨林靠著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滋生了極端豐富的物種。在杭州,人才環境亦如是。縱向,有好似參天大樹般的院士級頂尖專家,有眾多自由生長的專業領域技能人才,形成豐富多元的人才結構。橫向,既有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專家,也有商務、金融、文化、教育以及各類新領域的人才群體。

  杭州江干區,網紅主播和MCN機構集聚之地。直播經濟如火如荼,今年5月,江干區出其不意,將“直播達人”納入人才參評范疇。

  “不少粉絲眾多的網紅,往往由于學歷等因素,被擋在人才認定的范圍之外。主播原本是一個打破空間限制的職業,我們希望通過重新認定發掘他們的價值,讓他們在杭州扎下根來。”江干區委人才辦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他們首次不唯學歷評價人才,試圖以直播人才為引線,打造直播人才聯盟,帶動直播產業和背后的廣大內需市場。“為某一類人才營造的歸屬感和社會認同感越強,帶來的筑巢引鳳的效果也就越好。”

  “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對人才最大的吸引力不在于補貼有多少,而是真正能讓人才在杭州獲得成功。杭州打造人才生態系統,也重在為各類人才提供最適宜的溫度、濕度和營養。

  “所有提升城市品質的工作都是人才工作。”這便是杭州的視野。在杭州,“人才是第一資源”已經達成共識,城市的重大政策必與人才工作提前對接協調,人才工作需要統籌協調的問題,也會第一時間提上議程商討解決。

  正是這種力度的重視和支持,不久前上線的杭州人才碼上,我們才能看到,一碼統籌整合了醫療健康、子女教育、購房落戶、雙創支持、交通出行、休閑旅游等集成式、智慧化、全流程的優質服務。

  服務體系之上更嫁接起干事創業的支撐系統,為人才提供創業創新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務,建立高效便捷的投融資支持體系,都在有形無形中形成對人才的感召力與吸引力。

  攜手求賢為什么?

  在協同創新中留住人才

  杭州文一西路1508號,去年新啟用的浙江人才大廈高高矗立。“雖然引進企業的注冊地多數不在杭州,但他們常駐大廈的人才,也可享受在杭落戶、購房資格、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人才政策。”人才大廈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徐來瑩告訴記者,大廈內已掛牌入駐來自麗水、舟山、金華等省內其他9個設區市的創新企業50余家,匯聚了研究人員336名。

  “我們入駐浙江人才大廈,節約了成本開支,研發團隊也不必每天來回160多公里,奔波往返兩地了。”湖州安吉的半導體企業、浙江微磁精密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樓允洪告訴記者,這些年公司在杭州招到了一批30至40歲的成熟技術人才,這些人才均已在杭州成家扎根;如今團隊在大廈潛心研發,每周兩次到車間指導,效率大大提高。

  各地市借地耕田,杭州借人肥地,杭州招賢納士的視野正在不斷拓寬。

  在6月13日開幕的首屆杭州大學生“雙創日”活動上,全國約15萬家企事業單位推出超過100萬個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100萬,接近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的八分之一。在杭州,你可以找到全國各大城市的工作崗位。無獨有偶,早在前年和去年的長三角城市人才招聘會上,杭州也主動搭平臺和長三角城市一起招人才。

  各大城市紛紛各自為陣爭奪人才時,杭州為何屢屢攜手兄弟城市搭臺引智?

  “杭州應該有服務長三角,面向全世界的格局。我們搭臺引才為的不僅是眼前人才的去留,更是營造一種氛圍,為未來埋下伏筆。”在市委人才辦看來,人才能來去自由的情況下還愿意選擇杭州,那才是真正留住了人才。這一想法與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的想法不謀而合。“主動給其他地方、其他人提供服務,給的越多你的盤子就越大,你的經濟發展水平就越高。”不久前的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周其仁的“來來往往”論與杭州引才的思路異曲同工。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杭州以更開放的人才生態環境和更自信的姿態,主動接受人才的挑選。

  及至去年,杭州已成功舉辦了11屆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大會,這項盛事令杭州不斷磁吸全世界諾獎獲得者和海內外院士等頂尖群體以及大量的海外人才攜項目而來。

  在杭州首個來華留學生創業園,40多個國家的100余名留學生先后入駐。今年以來,印度籍留學生偉商已獲得近40萬元訂單,將中國產品銷售到印度;英籍留學生路安娜創立的教育咨詢公司,為江蘇、上海多所院校推介優秀的外籍教師……

  風物長宜放眼量。杭州的人才生態內涵正日益豐富。這座千萬人口城市不斷提供更多發展機會,讓有識之士如潮水般充分涌流、來去自由,揮就了一幅“鳳舞龍盤到錢塘”的“雙創”畫卷。(記者 陳佳瑩 肖淙文 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