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年豬、打糍粑、唱山歌,臨近春節,走在泰順縣竹里鄉的石板路上,在潺潺水聲、竹海濤聲中感受畬鄉濃濃年味,別有一番風味。和記者一樣被吸引的,還有一群來自寧波的游客,他們紛紛感嘆,在連綿群山與茂密竹林之間,竟有這樣一個世外桃源。
"竹文化、畬族文化、國學文化,是竹里的三張金名片。"面對一雙雙好奇的眼睛,竹里畬族鄉副鄉長仇葉劍習慣性地客串起導游,"喏,前面的竹里館內,有不少令人叫絕的竹制工藝品。"
館內小橋流水、欄桿迂回,不同品種的竹子將小院點綴得古樸淡雅。館主羅祖華正在埋頭雕刻竹子,一刀一劃間,一叢"竹子"躍然竹片上。"太厲害了!"邊上游客忍不住拍手叫好,還有人問起售價,但很快被另一名游客的驚嘆聲打斷:"里面有更牛的。"記者循聲找去,只見竹雕展覽館內有幅22米長的《五百羅漢》,"長"在竹子上的羅漢們或笑容可掬,或怒目圓睜,每個都不一樣。
"去年一年下來,竹制工藝品賣了200多萬元,多的時候,館里一天涌入上千人,我和一群徒弟都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來。"羅祖華笑著說,竹里館的前身是一個雜草叢生的廢棄竹木加工廠,當時僅有一千多常住人口的竹里,別說游客,就連泰順本縣人,也極少有人知道。2012年他接手這個廢棄加工廠后,本只想改造成一個創作室,沒想到會發展成為一個旅游景點。
站在邊上的仇葉劍接過話茬,近年來,他們依托美麗鄉村建設,發力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尋常民居改造一新成了"畬鄉小院",廢棄許久的校舍辦起了文化禮堂,違建工廠拆除后建成畬族文化廣場,從量變到質變,"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愿景,逐步變為現實。
好環境推動項目落地,文禮書院、鳳棲谷民宿村、竹里云溪民宿等項目接連扎根,進一步匯聚起人氣。2017年,該鄉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2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全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旅游業直接營業性收入3600萬元。
游客紛至沓來進一步激發投資熱情。記者采訪時,竹里村村民陳海波正在修改一張圖紙,他準備再投200多萬元,對竹里云溪民宿進行擴建;而在鳳棲谷民宿村,工人們正忙著修筑噴泉池,浙江鳳棲谷旅游開發公司經理謝愛迪為此忍痛謝絕了100多位游客住宿。而身兼茶石村黨支部書記的羅祖華,僅2017年,便接待了20多批次針對茶石村的投資考察團。
"發展旅游改變了竹里人的生活模式。過去竹里人靠山吃山,主要靠砍伐毛竹和外出打工為生,如今辦民宿、開農家樂、賣農產品,'坐'在家里把錢賺。"村民雷圣忠對此深有感觸,他僅通過出租多余房間一項,一年就能創收兩萬多元。羅祖華告訴記者,按照計劃,茶石村茶坪自然村本該整村異地安置讓位旅游項目,但最終選擇在原址附近重建村莊,"村民對家鄉未來發展信心滿滿,都舍不得搬走嘍"。
記者走筆:打通發展"任督二脈"
打基礎、找亮點、樹品牌,數年前許多泰順本地人都不曾聽說過的竹里畬族鄉,如今受到各地游客追捧,縱觀其旅游發展路,是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過程。
翠綠遮掩的畬鄉竹里,最大亮點,無疑是竹子和畬族文化。但是,有竹子的地方很多,泰順縣域內,竹子成海的地方,一抓一大把,畬族文化同樣也不具備唯一性。不過,竹里通過引進竹雕藝人,打造竹里館、百竹園、廉竹園,組建畬鄉民俗風情歌舞隊伍,辦好辦精"三月三"畬族風情節,做出了別有風味的竹文化和畬族文化大餐。
有了引進游客的資本,如何增加游客停留時間?"文禮書院"項目的成功落地,讓竹里有了新的名片。書院通過開展常態化講學、周末讀經和暑期公益讀經班等活動,慕名而來的世界各地讀經人士和縣內外讀經體驗者,誦讀國學經典傳承國學文化,常常一住就是一年。
竹里除了持續在環境整治和保護上下苦功,還在旅游口碑的打造上費盡心思,村民開辦的民宿、農家樂都有統一的管理機構。
獨具特色的畬族文化、竹文化、國學文化"三足鼎立",打通了可持續發展的"任督二脈",曾經默默無聞的竹里,也迸發出大能量。(記者戚祥浩 王艷瓊 縣委報道組 鄭亦揚)
編輯:
傅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