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期就因發明成名
趙益智嘗試發明創造,是從20歲在麗水遂昌“上山下鄉”時開始的。當時他下放到赤壽公社黃坑口村,不通路、不通電、不通廣播,尤其是15里陡峭山路阻礙了村民致富之路,進村的所有物資均需要通過肩挑背扛來完成,因此也被稱為該公社最落后的村。趙益智根據平時積累的知識,結合社會實踐,運用電動機改裝發電機原理,不僅很快為黃坑口村帶來了世世代代都渴望的電,而且做了一列超強馬力的15節小火車,解決了山區人畜搬運的勞力問題。
遂昌當地有一位老華僑,有一部從國外帶來的半導體收音機,即使放進瓦壺砂鍋里面,照樣能夠接收到廣播信號并播放出清晰的聲音。然而,這臺收音機卻突然出了故障,讓老華僑心急火燎,四處尋找能維修的人,最后才打聽有個“紹興知青”會修電器。趙益智打開一看,原來是晶體管中的中頻放大器壞了,三下五除二就把這臺“洋貨”給修好了,一時間在遂昌縣城成為美談,使他聲名鵲起。
回鄉創業走上環保之路
調回紹興工作以后,趙益智的發明創造逐漸和環保密切起來。廢氣凈化及再生能源裝置是趙益智的得意之作,緣由就是他在負責一個礦井經營生產時,發現作業人員老是咳嗽不止,一查才明白,原來是柴油機在工作時釋放的有毒氣體排不出礦井,導致礦工呼吸道疾病高發。趙益智為此輾轉反側,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明出一個類似太上老君“煉丹爐”裝置,即用一個喇叭口樣的裝置連接在柴油機的尾氣出口端,一頭吸進有毒有害的濃煙,通過內部迷宮式的煙道,逐步起到一個吸霧、催化、過濾、凈化的作用。這套裝置自問世推廣后,很快成為不少礦區有毒尾氣的“克星”。
趙益智人如其名,是出了名的好學和愛動腦筋,每年都會有一兩項發明成果問世,近年來隨著“五水共治”的深入開展,他又對小區門口的羅門江治理產生了興趣。趙益智說,羅門新村有2400多戶居民8000余人口,河埠頭洗滌衣物行為屢禁不止,另有11處排放口肆意污染河道,這些都加劇了羅門江的污染,治理污水光靠政府部門的力量遠遠不夠,還需要喚醒民眾的環保意識。于是,他又一頭扎進發明創造,想助治污一臂之力。
經過將近一年的反復試驗,趙益智的“去污神器”終于在近日宣告成功。一套利用太陽能集成板進行污水凈化的裝置,看似非常簡單不起眼,有些零部件一眼望過去,還能看出是從一些生活廢棄物改造而來的,但其核心技術是通過對插入污水池中的金屬板通電,吸附住污水中的重金屬和臟物,并通過凝結核曝氣帶到水面,再由機器人來回移動刮除污染物。設備自試驗以來,取得的污水凈化效果良好,且具有投入小效率高、占地少作用大、全天候自動化的工作特點,如果與化學藥劑配合使用,還能加快各種污水的去污進程。
曾在試制現場救過一人
趙益智搞發明創造,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曾在試制現場見義智為救過一個人。
那是去年大年三十下午,趙益智走到羅門新村48幢附近,想到羅門江邊去做污水處理試驗,突然聽到“嘩啦”一聲,原來是有人駕駛助動車不小心掉進了河里。因掉入水中的是一位60多歲的殘障老人,身體側翻難以起身,加上棉衣浸水變得笨重,趙益智情急之中馬上找到一根晾衣竹竿,一邊伸到河中讓老人不要心慌,一邊緊急呼叫周圍群眾一起營救,最后終于將落水老人救上岸來。
多年來,趙益智已發明創造10多項技術成果,既為企業錦上添花創造了更多財富,又為急需的廠家和用戶雪中送炭帶去了福音。現在,退休在家的他已向羅門社區租借了一間1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仍然每天耗在工作室里琢磨新點子。談起“社區愛迪生”這個稱謂,趙益智非常謙和:“我還遠遠稱不上發明家呢,搞發明創造只是自己的一點興趣愛好,為的是讓腦子更靈活一些。”(記者 顧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