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日消息(記者 齊智穎 萬玉航)近日,華芢生物更新了港交所招股書,此次IPO由華泰國際和中信證券擔任聯席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華芢生物自成立至今已完成多次融資,2023年5月,青島國資通過青島高科以3億元的代價認購該公司股份后,其估值升至33億元。

然而,報告期內,華芢生物尚未從候選產品中實現商業化收入,且在整個報告期內未實現盈利并已產生凈虧損,僅2024年前三季,該公司便錄得凈虧損約1.64億元。

財稅審專家認為,由于華芢生物主產品遲遲未能成熟,不僅對該公司的財務狀況構成嚴重挑戰,而且可能會給其上市帶來影響。

曾身負多項對賭協議,青島國資加持

華芢生物的歷史可追溯至2012年4月,其前身為北京中宏賽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北京,2020年10月更名為北京華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024年4月華芢生物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為華芢生物科技(青島)股份有限公司。

該公司在IPO前經歷了3輪融資,與此同時,估值也迅速攀升。2021年5月,該公司完成Pre-A輪融資,估值約為8億元;同年10月,完成A輪融資,估值達到20.21億元。

2023年5月,青島國資通過青島高科以3億元的代價認購公司909.08萬股股份,此次融資后,華芢生物的估值進一步升至33億元。同年6月,華芢生物去掉了“北京”標簽,更名為華芢生物科技(青島)有限公司,注冊地址同步變更至山東省青島市。

招股書介紹,青島高科由青島嶗山科技創新發展集團有限公司100%控股。青島嶗山科技創新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由青島市嶗山區財政局全資控股。截至2022年底,青島高科的總資產超過100億元。其主要投資領域包括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生物醫藥等。

盡管受到資本青睞,但值得注意的是,華芢生物在過往的融資歷程中,多次與資方簽訂了“對賭協議”。

招股書顯示,該公司A輪融資和B輪融資均要求其首次公開發售于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否則華芢生物需購買相關投資者所持有該公司全部或部分股份。A輪的每股贖回價為原發行價加上自代價支付日期起至贖回日期止按簡單基準計算的年利率8%,加上所有已宣派但尚未支付的股息的總和。B輪的每股贖回價為原發行價加上自代價支付日起至贖回日止按簡單基準計算的年利率6%的總和。

截至2022年及2023年底,華芢生物錄得負債凈額分別為5490萬元及1.32億元,主要是由于與首次公開發售前投資贖回負債相關的其他金融負債所導致。根據華芢生物與股東簽訂的日期為2024年2月23日的股東協議補充協議,授予首次公開發售前投資者的贖回權已于該補充協議簽訂之日終止。因此,由于向首次公開發售前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已自其他金融負債重新分類至權益,華芢生物截至2023年底的負債凈額狀況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已變為資產凈額1.72億元。

華芢生物表示,盡管如此,倘其無法維持充足的營運資金或無法獲得充足的股本或債務融資,以滿足其資本需求,則可能無法按計劃繼續運營并被迫縮減運營規模。

產品無商業化收入,虧損持續擴大

華芢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生物制藥公司,致力于開發療法,重點是針對有醫療需求及市場機會的適應癥開發蛋白質藥物。其主攻方向是發現、開發和商業化傷口愈合的療法,目前為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藥物。

招股書提到,投資開發生物制藥產品因需要大量的前期資本支出而具有高度投機性并且涉及候選產品可能無法展現療效或安全性,從而無法獲得監管或市場批準或不具商業可行性的重大風險。

招股書顯示,華芢生物管線包括十款具有市場潛力的候選產品,覆蓋多種適應癥,其中兩款核心產品(即Pro-101-1及Pro-101-2)目前正于中國分別針對兩個適應癥進行II期及IIb期臨床試驗,分別用于治療燒燙傷和糖足。

于往績記錄期間,華芢生物主要通過股東出資及私募股權融資為其經營活動撥付資金。雖然該公司還有政府補助等其他收入來源,但其并無從商業化候選產品中獲得任何收入,并已產生且將繼續產生大量的研發費用及與持續運營相關的其他開支。因此,華芢生物自成立以來并無盈利且已產生凈虧損。

招股書披露,從業績方面來看,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以下簡稱“報告期內”),華芢生物僅2023年下半年實現47.2萬元的收入,其他年份均未實現任何營收。但報告期內虧損卻在逐步擴大,分別為8590萬元、1.05億元、1.64億元。

華芢生物解釋稱,其凈虧損大部分來自研發費用及管理開支,以及財務成本。

此外,招股書顯示,于往績記錄期間,華芢生物的所有收入均來自向單一客戶提供與傷口愈合醫療器械項目有關的調研服務,而該類業務不屬于該公司的核心業務。

知名財稅審專家劉志耕表示,從華芢生物的情況來看,該公司的核心產品不僅尚未研發成熟,而且產品的市場前景更是尚不明朗,此外,該公司今后還需要繼續發生研發投入和市場開發費用,由此可見,該公司在市場前景明朗之前的近幾年內無疑將繼續虧損。

在港交所,像華芢生物這類無盈利的企業上市早有先例。早在2018年,港交所便推出上市規則第18A章,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這無疑給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的創新藥企業上市帶來重大利好。截至目前,共有60余家生物科技公司據此完成上市。

而頭豹研究院報告認為,18A發行熱度跟隨港股新股發行總體情況,經歷了起始、火熱和降溫回落的階段,前期資本簇擁下產生的估值泡沫被逐個戳破,已進入市場冷靜期。

醫藥創新周期長、投入高或為上市添變數

央廣網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華芢生物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今年6月,證監會發布境外發行上市備案補充材料要求,要求華芢生物說明:該公司及下屬公司掌握、采集和保管人類遺傳資源的情況,是否采取相應管控及合規措施,是否存在違反《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情形;該公司及下屬公司業務是否涉及《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中外資禁止類的“人體干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應用”;該公司及下屬子公司經營范圍中第三類醫療器械生產業務的實際開展情況及合規情況;該公司該次申請“全流通”股東所持股份是否存在被質押、凍結或其他有爭議的情形。

10月末,華芢生物首次遞交的招股書因過期而失效,因此有了此番再次遞表港交所。

華芢生物表示,其業務及財務前景頗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能否成功完成候選產品的開發、獲得必要監管批準,以及生產和商業化候選產品。該公司已于現有候選產品開發中投入大量人力及財務資源,并預期未來候選產品的開發及商業化將繼續產生大量以及不斷增加的開支。

與較常采用的醫療方法相比,華芢生物的部分候選產品代表一種針對治療需求的新方法,因此存在固有的開發風險,可能導致臨床開發、監管批準或商業化延遲及成本超支。

華芢生物在招股書中表示,為證明候選產品安全性或療效而修改有關的試驗方案,可能會導致臨床計劃、監管批準或商業化延遲,且該公司亦可能會被要求補充、修改或撤回并重新遞交申請,以取得監管批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醫藥制造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52萬億元,同比下降3.7%;利潤總額3473億元,同比下降15.1%;醫藥制造業出口交貨值累計為2012.9億元,比2022年下降22.8%,醫藥制造業相關經濟指標持續承壓,總體呈現下降趨勢。

《2024醫藥行業人才趨勢報告》顯示,國內醫藥制造行業運行規則發生了劇烈變化,醫藥制造業面臨著市場競爭加劇的挑戰,部分產品同質化嚴重。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華芢生物核心產品Pro-101-1和Pro-101-2的臨床試驗取得一定進展,但醫藥產品存在創新研發難度大、周期長、投入高的特點,臨床試驗結果和最終的監管審批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此外,從招股書可以看出,華芢生物依賴第三方供應技術及其他服務、材料及設備;依賴第三方合作者(如CRO)對該公司部分正在進行的臨床前及臨床項目的數據進行監控、質控及管理,并僅對該等CRO的若干業務活動進行掌控……總之,華芢生物目前的研發和生產環節對外部合作存依賴,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對合作方的質量控制、時間進度和成本控制的難度。

劉志耕認為,由于華芢生物主產品遲遲未能成熟,這不僅對該公司的財務狀況構成嚴重挑戰,而且可能會給其上市帶來影響。

劉志耕提醒投資者,如果目前該公司急于上市系為了吸收資金用于研發投入和開拓市場,投資者的風險還小一些;但如果是一個圈套,那就是絕對風險了。

編輯:陳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