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海城農民李世鴻種菜致富的故事
2013-05-15 08:58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中廣網北京5月15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致富天地》報道:李世鴻是遼寧省鞍山市海城中小鎮人,16歲時就開始在當地的一個服裝市場擺攤賣褲子,40歲的時候已經擁有了幾個大企業。不過,對于頗有經濟頭腦的李世鴻來說,從事農業卻有點“無心插柳柳成陰”的味道。
1980年,海城中小鎮出現第一棟蔬菜大棚,良好的效益使棚菜生產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全鎮5.5萬畝耕地有1.4萬畝進行棚菜生產,中小鎮也成了小有名氣的“黃瓜之鄉”。然而,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小鎮的棚菜生產卻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頸”:農戶單打獨斗,生產規模小,品種單一,加之片面追求產量,造成菜價低廉。
2005年的一天,鞍山市農委的一位領導來找到了李世鴻,想讓李世鴻帶動當地農業發展。
聞然:作為一個在某一個領域相對成功的企業家,領導找他,跟他說你能不能回來,把你從其他行業這些年的資本拿出一部分來,投入一下農業。
雖然農業部門找到了李世鴻,希望他能夠組建龍頭企業,帶動大伙發展。可是面對當時發展落后的農業,李世鴻最后還是就拒絕了。但是,就在幾天之后,他卻改變了想法,原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家超市看到,平日里司空見慣的蔬菜有的竟然能賣到三十元一斤。
李世鴻:綠色食品蔬菜賣到三十幾元一斤,無公害蔬菜賣到十幾元一斤,感覺到,菜能賣到這么高的價格,一定是有利潤的。
李世鴻突然意識到了種菜里面是有巨大商機的,于是他立刻給當地農委打去了電話。
聞然:八點鐘剛上班,世鴻電話就進來了,他說我過來,我再談一談。進來以后就說,我下決心了,但是你得支持我,我說沒問題。
得到了支持,李世鴻便決定要開始放手經營,可是,就在他和員工宣布這件事兒的時候,卻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對。
輪胎公司經理:李總是搞工業出身,搞商業經營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他突然想奔農業這方面發展,當時可以說遭到我們這些下屬、朋友、同事以及家人,大家的反對。
一天,李世鴻到了沈陽農業大學一位專門研究大棚蔬菜的副研究員張青,他發現,張青竟然對自己在超市里看到的那些高價菜了如指掌,正缺少智囊團的李世鴻感覺看到了希望,他當場就決定要邀請張青做他的顧問,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對方卻一口拒絕了他。
張青:我說如果你想賺點錢,想在農業領域里頭玩一玩,我就勸你收手,這個事不是你玩得起的,將來也許你賠了幾百萬上千萬,你都不知道錢到哪了。不像你做工業的事情,最起碼還有原料在,我說,你那時候可能原料都沒了。
雖然對方沒有答應自己的請求,但李世鴻卻并沒有氣餒,離開沈陽之后,他還是不斷地打給張青,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像對方這樣專業人士的參與,他的蔬菜是做不大的。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雪不期而至。大雪把李世鴻幾乎所有的大棚淹沒,不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場雪災竟然也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張青:鞍山地區有60%的棚受災,他的棚也受災了,這樣他在下雪的第二天給我打電話說,張老師,我們這邊下大雪了,有好多棚壓了,然后可能有幾天揭不開,會不會對作物有影響,應該怎么處理?當時我聽他嗓子都啞了,然后我也覺得挺感動。
最后,張青終于同意了做李世鴻的顧問,而且還幫他引進了好幾種國外的優質蔬菜品種,可是,就在李世鴻把種出的新品種荷蘭小黃瓜拿到市場上去賣時,卻感到困難重重,原來,由于沒見過這種新品種,當地的消費者都并不認可他的黃瓜,當時一般的黃瓜售價起碼在兩塊多一斤,而對于李世鴻的黃瓜,批發商們卻只給出五角錢一斤的價格。這讓他感到很頭疼,畢竟自己的的這些進口品種蔬菜比普通蔬菜成本高得多,這么下去,豈不是會一直賠錢?不過李世鴻對自己的產品還是有信心的,畢竟,他的產品質量是很好的,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他又繼續把菜在市場放了一個多星期,可是來的人都只是看看,卻誰也不掏錢買。
李世鴻:你當時賣不出去,黃瓜摘下來不能存放時間太長,而且黃瓜兩天一摘,兩天一摘,越摘越多,不是很糟糕嗎?
面對這種情況,家人都勸他低價把菜處理了算了。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世鴻自己也停止了賣菜,而且連續好幾天都沒在大棚里出現過。不過,誰也沒想到,在消失了幾天之后,李世鴻就帶著一大卡車的紙盒子回來的,盒子上印著他的地址和電話。他讓員工把不同品種的蔬菜搭配著裝在盒子里,而在包裝好以后,他并沒有馬上就去賣,而是每天都要拉一車配好的菜,跑到海城市的機關單位、街道社區免費送人。
李世鴻:剛開始開車去給送,人家是以為這是干嗎來了這開個車。我說給你們送點菜。你這菜種出來了?大家都很笑話我,意思說你這工業做得挺好,半中腰不做了種菜,你種菜能種出什么花樣來。
不但沒賣出去菜,李世鴻自己還掏了一萬多塊錢做紙盒子,把菜裝起來白送,他這么做到底是為什么呢?
李世鴻:一開始把一些菜裝箱贈送給一些朋友親戚,那咱們這個禮品蔬菜去當禮品贈送,比送煙送酒強多了,那么大家認可的時候,就一定是有市場的。
編輯:劉思思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