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9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近日,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問十鄉陶橋村的農村女孩陶千喜接到大學通知書后欣喜不已,她成為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陶橋村培養出來的第238位大學生。陶橋村是一個只有231戶、991人的小村莊,卻先后走出了200多名大學生,其中博士13名,碩士21名,成為遠近聞名的“博士村”。
在一些村莊,“輟學-打工-結婚生育-打工”是農家子弟的宿命。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盡管目前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失衡,鄉村在教育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但是農村大學生滴水穿石的努力,同樣會成為勵志樣本,依然能夠給熟人社會的村民形成強大示范效應。
李國祥:城鄉教育水平客觀上存在很大差距,但不管是教學條件還是教學質量,應該說是屬于外部因素,并不起決定性的因素,決定性的因素還是本人。在教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努力,依舊能夠涌現出大量人才。即使教學條件很好很高,自己不努力,也不一定能夠發展的很好。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促進教育公平,關鍵的問題就是要大力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進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整體的和諧穩定。
李國祥表示,近年來我國的城鄉教育差距在不斷縮小,農村教育的軟硬件條件獲得了較大提升,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孩子更要努力,讓自己更好地成才,鄉村也需要更多的教育逆襲。
李國祥:城鄉之間存在很大差距當然是不公平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消除城鄉差距,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兩不愁三保障”中,對貧困地區家庭的孩子給予義務教育保障,這反映了黨和政府正在想辦法采取措施來消除城鄉差距,農村的孩子更需要努力,也才會有更好的前途,成為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因為我國各地的發展有先后,有些地方的發展可能慢一點,慢些的地區不要失望,不要過多地強調外界因素,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