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近日,某地老師在QQ群中征集家長到學校,幫助完成學籍錄入工作,并明確表示:“積極參加班級活動、支持學校工作的家長,可作為以后評選學生各項榮譽的標準。”
有家長認為,“暫且不說這些本來就是老師的分內工作,不應該由家長代勞,老師以家長的表現作為評價孩子的標準,是不是不公平?是家長上學還是孩子上學?”對于這件事,家長和老師出現了不同的認知,也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認為,如果老師過多地將本應該由學生、老師、學校承擔的工作布置給家長,是“懶政”的表現,是欠妥的。
朱啟臻:家長和學校的關系,在傳統社會里非常明確,家長幫學校種菜、種地,搞基礎設施建設,在過去的鄉村學校里非常常見,而且家長也樂意做,感覺自己為學校做了貢獻,特別自豪。但前面提到的這件事情,不是學校的基礎建設,是讓家長幫教師完成工作,非常不妥當,而且跟學生成績、品德掛鉤也欠妥,評估錄入本來就是教師應該完成的工作。
同時朱啟臻也認為,家長不能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老師也不能把家長當“義工”,但參與學校事務比較多的家長,的確會更了解學校,了解教育動態,也會潛在地抓住更多的表現機會。因此,朱啟臻建議,學校和家長之間的合作,要在有界限的基礎上形成教育的合力。
朱啟臻: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也不是家庭能夠單獨完成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須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家長和老師的關系應該是合作互補,為共同目標完成教育任務。我們所希望的,是家長積極支持、配合學校,而老師很了解孩子在家庭成長的氛圍,這樣才能因人施教,才能形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合力。所以家長和學校的合作,要在教育孩子上形成合力,與教育無關的不應該強加給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