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化之根需傳承 古老村落需保護
2016-02-15 10:45: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2月15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我國是個農業大國,無論是在中原腹地,還是偏遠山村,都曾經坐落著無數規模不等,風格迥異的村落。無論是深宅大院,還是低矮草房,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末梢,是各族兒女的根系厚壤。
而如今,這曾令無數人深埋心底,魂牽夢繞的故土故鄉,卻正在默默悄然斑駁沒落、甚至漸漸消失于我們的視線中。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全國青聯副秘書長李而亮認為,古村落的消失,流失的更是人類文明的根脈、農耕文明的精粹,和人們無處安放的鄉愁。
李而亮:收聽了《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古村季的第一篇,心里感同身受,情難言表。記得十年前我回老家,讓朋友領我去看看舊日自己曾經在上面演出過的村里舊戲臺,無奈朋友呵呵一笑說,那戲臺早就拆掉了。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加快,大量的村落在被推倒、鏟平,拓展為一片片開發區、工業園和商品房。村落,正在以每年數以萬計的速度在消失。在“神話般地崛起座座誠,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的頌歌聲中,讓無數從前幾代、或當代走出農門的人群,從此再找不著回家的路,失去賴以依戀的家園。
在有限保存的一些古村落中,也紛紛納入了當地政府旅游發展的宏偉規劃中。江南水鄉,邊城村落,已讓繁華喧囂、人流如織、商品物產、旺盛香火取代了往日的晨暮靜謐、農耕漁火、古樹溪流。哪里還有多少古村落的詩情畫意,鄉村野趣?
如今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有的可能已經傳承上千年,有的可能只有寥寥幾代,但它們存在的意義遠遠超出棲身之所、窮富象征;它們所留下的一屋一梁、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早已賦予了生靈的動感,銘刻著繁衍的足跡,匯成了歷史的長河。李而亮認為,文化尋根,必須從這樣的村落中去尋覓。
李而亮:令人欣慰的是,從中央層面已經重視到了這樣的問題。去年中央頒布的一號文件中,要求各地在發展中格外注意環境保護,要“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在中央文件里,用上了“鄉愁”這樣接地氣的詞語,還是第一次。于是,從去年開始,“鄉愁”一詞可謂風靡神州。可惜的是,不少人并沒有理解到“鄉愁”的深意,將它與鄉情、鄉戀、鄉思等同起來,弄得無處不“鄉愁”。
其實,如今人們收入提高了,交通方便了,解決鄉戀、鄉思并不難,利用長假開著車、或買張機票車票回家就是了。那鄉愁是什么?就是你有家鄉已經回不去,已經找不到回家的路,已經尋不回你夢里的故鄉。這才是真正的“愁”。而現在這樣的人的確是越來越多了,他們回到的家鄉,那里早已沒有了記憶中所熟悉的一切,甚至都找不到自己的家門。這樣的“回家”,是什么樣的感覺,什么樣的滋味?這才是真正的鄉愁!
因而,保護村落,保護老宅,保護家鄉,已經成為無數人發自心底的呼喊。由此,我們才會從《漸去漸遠的老宅》報道中引發那么強烈的共鳴,我們才會對那些致力于保護老宅、老村落的人產生那么由衷的敬意。作為從鄉村里走出來的中國人,哪怕已經立足城市多久,其實都渴望還有自己田園般的故鄉,屬于夢中的美好家園。
編輯:孔明
關鍵詞:鄉愁;古村
2月9日,鄉村藝人在江西省婺源縣秋口鎮長徑村表演跳儺舞。”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江西省民俗與文化遺產學會副會長梅聯華說,年俗文化的傳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合理文明的年俗傳承下來。
2016-02-14 09:23:00
記住年味鄉愁 傳承民族精神,正月初五,年味仍在繼續,而鄉愁,卻愈來愈濃。對于普通人來說,鄉愁就是一家團圓,就是媽媽親手做的一道菜,就是爸爸修葺的小瓦房,就是家鄉流傳久遠的一首歌謠、一條經年不息的河流。
2016-02-12 13:42:00
圖為: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來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仔細察看洱海邊的生態保護濕地。圖為: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來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親切拉家常。
2016-02-02 22:29: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