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了青海省海東市在執行中央環保督察組要求整改的問題時,政策前后矛盾一事。海東市回應,自己沒有環保“一刀切”,但拆除的養殖場,他們的確沒錢進行補償,希望未來用“養殖小區”的方式,安排被拆除的養殖戶進場養殖。
政策改動導致養殖戶巨額損失
海東市的回應卻避重就輕
2014年海東市樂都區的養殖戶徐吉珍通過正規流程開設了自己的養羊場,通過了當地各項審批后開始經營,2017年他先是被要求購買環保設備進行整改,當他設備買來還沒開始用,又接到了拆除通知。
養殖戶 徐吉珍:所有的手續齊全,環保土地畜牧,你給我蓋的章子,發改委,你給我全部把手續辦的,整改花了十幾萬塊錢,把所有的羊圈里面的全部挖掉,把填埋做了、把污水覆蓋驗收了,人家說你這個是合格,那么繼續養殖!剛說完這不到兩個月,人家一紙文件說是停產停業。
報道播出后,海東市政府向記者做出回應,沒有直接回答養殖戶質疑的先整改、后拆除的問題,只是說,海東市制定的《禁養區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整改方案》中明確寫明“禁止環保一刀切”和“一場一策,分類指導”的整改原則,對符合條件的,鼓勵扶持轉產;對有意愿搬遷的養殖場,積極幫助落實養殖用地,支持發展養殖產業園,力爭到2020年6月底前完成整改任務。不存在簡單、粗暴、盲目擴大禁養范圍或“一禁了之、一拆了之”等“一刀切”現象,確保了環保問題整改到位。
對此,海東市元明牛羊繁育合作社的養殖戶汪元明告訴記者,他就是率先接受轉產的養殖戶之一,2017年當地政府先是讓他做環保改造,在花了幾十萬之后,2018年又要他們轉產種蘑菇,又投入十幾萬,結果被告知種的蘑菇質量不行,最終,還是把廠子拆除了。
養殖戶 汪元明:2017年的時候我的整改力度最大,花了50多萬做環保,發票我還留著,之后我們按政府的思路轉產,花了十多萬做食用菌想搞起來,當時和招榮合作社一起做,農牧局的說我是做樣子,不行。又給我拆了,我相當于花了兩次整改的錢,60多萬的損失。
海東市:財政財力有限
補償措施仍在協商
海東市表示,今年正在大規模籌劃建設養殖小區,建成后計劃優先安排已拆除的養殖戶進場養殖,對核準的補償額度擬通過基礎設施配套、減免租金、增加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在一定期限內予以逐步補償到位,既保證畜牧業穩增量,又解決養殖場拆遷補償的現實問題。
汪元明說,自己的錢都已經投入到了環保整改和養蘑菇上,再加上養殖場被拆,實在是搞不動了。
養殖戶 汪元明:我不可能去了,自己的養殖場拆了,那邊花了那么多錢,幾百萬損失了,后來把自己唯一的血汗錢花在(整改)里面了,還有什么必要?把我們的養殖積極性都弄沒了。
對于拆遷中農戶的損失,海東市說,由于補償資金數額較大,加之市、縣兩級財力有限,已向省政府申請予以幫助解決部分資金,目前正在協商落實之中,市縣兩級也在千方百計積極籌措。最大程度減少養殖戶損失是政府的職責和重要任務,但補償標準方式、額度還得穩妥確定。
本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者:任夢巖)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與文中內容無關
中國鄉村之聲轉載編輯:李沛 // 責編:楊瀅 // 監制:汪群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