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良校園貸入侵高校校園,不僅學生深受其害,也給教師和校園法制建設帶來全新挑戰。國家有關部門出臺舉措,對校園貸重拳打擊、整改。然而,最近記者發現,“校園貸”更換了說法,變身“培訓貸”“美容貸”“創業貸”等名頭,正在緊盯著高校學生、畢業生和有創業需求的年輕人。如何才能有效鑒別、應對這些騙局呢?
案例分析
正在暑期實習的河南鄭州大三學生田琦給父親打了一通電話,說自己在一家招聘網站上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不僅月薪在6000元以上,對方公司還提供免費的崗前培訓。更重要的是,該公司聲稱是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工程師實訓基地。
隨后,田琦在該公司提供的《實訓及上崗協議》上簽了字,可他之后仔細翻看合同才發現,原先承諾的零學費培訓變成了可以辦理貸款支付費用,實訓費用為1.28萬元。于是,他詢問該企業,對方回復是,培訓結束后的高薪工作可以輕松應對每月一兩千元的欠款。
于是,田琦選擇了分期還款,還款方式為前9個月由公司償還,從第10個月起,每月存入自己的還款賬戶1548.37元,個人還款15個月,加上公司償還的部分,共24個月。
之后田琦發現自己陸續拿到的教材其實是公司老師編寫的,不是“由工信部教育與考試中心統一配發”,從未參加培訓的他還因此背上了上萬元的培訓費貸款。隨即,他要求解除與公司簽訂的這份合同,并要求公司歸還或代替償還貸款。
本期律師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魯超律師
新員工進入公司前繳納培訓費,合法嗎?
魯超: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工單位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所以如果公司要求新員工進入公司前交納培訓費肯定是不合法的。
求職者發現培訓課質量一般,能否退費?
魯超:首先是要看一下這個培訓機構是用工單位本身,還是用工單位外面找的一個機構。如果是用工單位本身,那么無論培訓質量如何,都不能向勞動者收取這個費用,勞動者可以要求退費,但如果是外聘機構,那么就要從合同履行質量等方面綜合來看,如果能夠證明培訓機構提供的教育培訓服務不符合合同約定,原則上也是可以要求退費的。
另一方面,因為本案中培訓機構的培訓費是勞動者通過金融平臺貸款來的,二者之間建立的是民間借貸法律關系,所以勞動者與金融平臺之間的欠款原則上還是需要支付的,這個就是法律上的合同相對性。
對于不良校園貸款,法律上有哪些相關規定?
魯超:主要是《勞動合同法》和《刑法》等對勞動者保護、對不法分子懲處的規定,另外就是《民間借貸規定》對于利息上限的規定,如果貸款利率超過了年化24%,也是不用支付的,不要因為這些不法分子說利率是多少就給多少。而對于這方面,我個人認為,其實國家和教育機構方面已經作出了很多努力,包括管理、宣傳等,最關鍵的還是在于學生自己的防范意識,畢竟學生早晚要離開學校,學會自我保護才是最重要的。
案件能否歸結為詐騙案?
魯超:首先,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隱瞞真相、虛構事實的方式侵占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在本案中,因為勞動者簽署了相應的《實訓及上崗協議》,并且辦理貸款時應該也會簽署相應的貸款方面的協議,所以可能單純從材料本身上看并不涉及詐騙。但是,如果有證據能夠證明公司是以這種方式引誘勞動者辦理貸款,那就屬于現在常見的“套路貸”了,這個就符合詐騙罪的構成。此外,公司宣傳他們是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工程師實訓基地,如果這個情況與事實不符,那么也可能涉嫌詐騙。
貸款亂象頻出,主要是由于目前對這類培訓機構和網貸平臺的監管不到位,建議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明確校園借貸的業務邊界。多部門聯手形成合力,真正堵住各種不良貸款騙局。
本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鄉村之聲《舉案說法》(微信號:舉案說法)
中國鄉村之聲編輯:劉瑜穎//責編:李雨楠//監制:曹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