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位于寶坻京津新城的里自沽農場設施農業觀光園迎來了近7000名游客。從北京來的自駕客楊小勇告訴記者,假期他帶著家人先到塘沽吃海鮮,然后去薊州爬山,最后來到寶坻采摘瓜果蔬菜帶回家。農業觀光園負責人趙紫君說:“這里游客每天一撥接著一撥,其中超過六成來自北京、河北。”
京津冀山水相連,農田相接,市農委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歷史機遇,緊緊圍繞打造京津冀綠色高檔特色“菜籃子”產品供給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產品物流中心區的“三區”定位,與京冀在發展設施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科技術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打造三地“共享菜籃子”。
在設施農業建設方面,本市共建成60萬畝高標準設施農業、20個現代農業園區、155個養殖園區,設施蔬菜播種面積占全市蔬菜播種面積近70%。目前,全市菜、奶、水產品全部自給,肉、蛋、果自給率均達60%左右,在全國大中城市中處于領先水平。同時,從2015年起,本市實施了減糧、增菜、增林果、增水產品的“一減三增”農業結構調整,用三年時間調減100萬畝糧食種植面積,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上,本市與北京、河北簽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協作監管協議,構建了三地農產品質量安全聯防聯控機制,建立了京津冀一體化農作物品種審定機制。建立京津冀植物疫情和重大農業有害生物聯合防控工作機制,共建綠色防控基地,在農藥聯控監管上開展聯合檢查、交叉抽檢。依托京津冀土肥水協同發展創新聯盟,共同打造一批土肥水高效利用示范園、推介一批土肥水企業和技術產品。截至目前,本市已完成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109個,綠色食品、有機食品200余個,地理標志認證5個,農產品抽檢合格率在98%以上,有力保障三地市民餐桌安全。
下一步,三地將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業化深度合作,鼓勵和引導本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河北建基地、帶農戶,推進三地龍頭企業互認,享受同等優惠政策,同時建立信息共享和預警平臺。利用京津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資源,打造具有產業優勢和品牌價值的高附加值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