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監利縣位于江漢平原腹地、洞庭湖北面,縣域國土面積3460平方公里,轄21個鄉鎮,2個農場管理區,637個行政村,68個社區,現有總人口157.5萬人。公元222年,因官府在此設卡“監收魚稻之利”而得縣名。
監利是一塊紅色的土地,開辟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監利是98抗洪主戰場,著名的抗洪精神在這里孕育誕生;這里也書寫過“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救援善后中的“小城大愛”故事,樹立了荊楚兒女在外的良好形象。
作為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區發祥地、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監利享有“湖北糧食第一縣”、“全國水稻第一縣”的美譽,也是全國21家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之一。
近年來,監利縣在現代農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農業各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小龍蝦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新星。監利縣水產養殖總面積101萬畝,水稻面積228.7萬畝,廣袤的水域和稻田是小龍蝦的天然棲息場所,特別是7萬余畝洪湖子湖群蘊藏著豐富的小龍蝦資源。
如今,在小龍蝦產量連續多年穩居湖北第一后,它又為監利爭來了另一份榮譽:中國小龍蝦第一縣!
以“監收魚稻之利”而得名的監利,1800年之后,“魚稻”之外,又添一“利”。
監利小龍蝦不僅產量大,質量同樣上乘。“買吃龍蝦去哪里,量大質優在監利。”已經被廣大消費者和餐飲業主所認同。小龍蝦產業,經過監利縣委縣政府多年的打造,正在由大變強,逐漸成為富民強農的支柱產業。
“全國水稻第一縣”華麗變身
闡述“稻”與“蝦”的完美結合
5月的田野里生機盎然,在過去這只是農民在稻田里播種希望的季節,而現在,也是小龍蝦收獲的季節。
5月9日一大早,在緊挨著江北高速連接線的監利縣毛市鎮陳趙村,一輛來自十堰的貨車正在天健小龍蝦合作社門口等候裝車。
分揀車間里,十多名工人正忙著把剛收來的小龍蝦按照大小分類。“今天收了有萬把斤,主要是合作社社員的蝦子,均價在14塊左右。大小分揀之后,賣出的價錢不一樣嘛。”該合作社負責人王建介紹,合作社有社員100多戶,總面積達9000多畝,其中包括他自己流轉的1800畝,銷售范圍覆蓋全國各地,最遠賣到了東北三省和新疆等地。
作為江漢平原的魚米之鄉,監利縣已享有“全國水稻第一縣”稱號數十年,并連續多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稱號。
基于水稻生產的巨大規模,監利縣近幾年把稻田綜合種養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大力推廣稻蝦連作模式,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2014年,監利縣委縣政府出臺政策,對新開發連片500畝以上的稻田綜合種養基地,縣財政按每畝50元標準給予以獎代補。到2016年,新建稻蝦連作連片達標面積的實際獎補資金已經達到了500萬元/每年。
監利縣委書記黃鎮表示,大力發展“稻蝦連作”,是縣委縣政府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適應市場需求、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增強農業競爭力的現實選擇。
在政策的引導下,農民體驗到了稻蝦連作模式的經濟效益,監利稻蝦規模直線攀升,像天健小龍蝦合作社這樣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和種養大戶快速壯大。
新溝鎮橫臺村村民張詩員,過去一直種稻子,每畝純收入才幾百元。看到周邊村民養蝦都賺了錢,前年他也開始了稻蝦連作模式,去年20畝田的小龍蝦一共賣了10萬元,一年頂過去好幾年。
據統計,2016年,監利縣小龍蝦總量達到9.72萬噸。連續5年居全省第一,占全國總量七分之一。其中,稻蝦連作面積達到38萬畝,產小龍蝦4.18萬噸;蝦蟹混養健康養殖面積40萬畝,產小龍蝦4.8萬噸;天然捕撈小龍蝦3400噸。
監利縣水產局副局長李詩模介紹,2017年監利縣稻蝦連作面積已增至50萬畝,小龍蝦年產量將突破12萬噸。而監利縣能開發為小龍蝦養殖的稻田估算在150萬畝左右,目前只開發了三分之一,監利未來還有100萬畝的拓展空間。
5月18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正式授予監利縣“中國小龍蝦第一縣”稱號,認定監利縣小龍蝦養殖規模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全國水稻第一縣”同時成為“中國小龍蝦第一縣”,監利完成了一次華麗的嬗變,闡述了“稻”與“蝦”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