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彭州市葛仙山鎮政府依托“牡丹花海”項目,大力打造鄉村旅游及休閑農業提檔升級示范區,在新村建設中實施農戶自愿有償騰退宅基地的改革試點,引導農戶自愿將現有確權的宅基地進行騰退和“變現”,改善自己生產生活條件,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農戶自愿有償騰退宅基地的機制和辦法。
成立了有統籌、國土、規劃等部門和葛仙山鎮參加的農戶自愿有償騰退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推進小組,通過挨家挨戶摸底調查,發放宣傳資料,初步了解農戶的意愿,又先后召開10余次群眾大會和戶代表會議,與農戶一起開“壩壩會”,擺“龍門陣”,把實施騰退宅基地的流程和政策原原本本交給農民群眾,一切讓農民群眾自己做主,由群眾自主決定是否參與、選擇安置方式和確定利益分配方案,讓農民群眾做騰退宅基地的實施主體。
由群眾自主決定是否參與。在改革過程中,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參不參與騰退由群眾自己說了算。比如,試點初期,建新村A、B、C三個點位9戶農戶都愿意騰退自己的宅基地,其中A點位涉及5戶農戶,B點位涉及1戶農戶,C點位涉及3戶農戶。按照最初方案是采取B、C點位農戶騰退宅基地并安置到較大的A點位。但由于安置方案和利益分配方案的進一步明確,A點位一戶農戶不愿意騰退自己的宅基地,使最初就地安置方案擱淺,最終實施騰退的只有B、C兩個小點位。
由群眾自主選擇安置方式。農戶自愿騰退宅基地后,可以自主選擇三種安置方式:一是就地安置,農戶從一個點位騰退到另一個點位,小院并入大院;二是就近安置,選擇在點位周邊附近的小區或農民集中安置點進行安置;三是貨幣終結安置,農戶自愿有償騰退宅基地并獲得相應收益后,自由到城鎮購房落戶。三種安置方式進行安置后,農戶擁有的集體經濟組織身份、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仍然保留,但不得再向村集體重新申請宅基地。葛仙山鎮建新村4戶農戶,在了解三種安置方式后,都選擇了就近安置,住房來源于災后重建剩余安置房屋,因房屋屬于國有資產,按照市國資辦的要求,葛仙山鎮邀請專業拍賣公司,開展了兩個小區空置房的公開拍賣工作,4戶農戶通過競拍,全部安置在就近兩個小區。
由群眾自主確定利益分配方案。在改革試點過程中,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集體和個人利益兼顧的原則,根據成本概算,由村社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共同協商,初步確定利益分配方案。出讓所得收益,扣除規劃、交易等費用成本后,預留部分收入給集體,剩余部分全部歸農戶自己。比如,建新村B點位的出讓收益在扣除規劃、交易等費用后為15.7萬元,農戶楊繼芳一家實際所得為11.1萬元,占70%左右,而其就近安置費用為9.2萬元,他們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同時還獲利1.9萬元。
工作推進小組在改革試點過程中,對農戶騰退出來的宅基地,先依法收歸集體經濟組織,再經國土部門重新將騰退出來的宅基地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權為集體建設用地;規劃部門再按照國土部門頒發的集體建設用地圖斑來做規劃紅線圖,出具規劃許可手續,確保項目符合鎮村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
在依法取得國土和規劃等手續后,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向彭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申請掛牌交易,投資業主綜合考慮葛仙山鎮的鄉村旅游產業特色,通過投標方式競價摘牌,成交價格最終由市場來決定。目前,建新村10組B點位涉及楊繼芳1戶農戶,家庭人口2人(其中1人為城鎮居民),涉及宅基地面積297.44平方米,已在彭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以36.36萬元/畝價格掛牌成交,業主已取得集體土地使用權,并依托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打造生態農莊。建新村7組C點位,涉及譚克江、譚克志、吳昭成等3戶農戶,家庭人口9人,面積879.7平方米,已經完成掛牌出讓,業主已取得土地使用權。
目前,葛仙山鎮建新村共有4戶農戶達成自愿有償騰退宅基地協議,通過就近安置,共計騰退1177.1平方米土地用于發展鄉村旅游。
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