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教發〔2017〕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農機、畜牧、獸醫、農墾、農產品加工、漁業(水利)廳(局、委、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有關農業大學,各省級農業科學院:
為更好指導“十三五”農業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對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引領作用,我部組織編制了《“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本單位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農業部
2017年1月25日
“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規劃
目錄
一、形勢與需求
二、思路與目標
(一)戰略目標與發展遠景
(二)“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總體思路
(三)“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目標
三、農業科技創新
(一)重點領域
(二)重大任務需求
(三)前沿和顛覆性技術
四、農業技術推廣
(一)健全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三)農業技術推廣重點項目和行動
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一)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建設
(二)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
(三)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
(四)促進農業人才流動
六、農業科技創新條件能力建設
(一)農業重點學科實驗室
(二)農業科學實驗站
(三)農業科學試驗基地
七、體制機制創新
(一)深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
(二)創新農業科技計劃組織管理
(三)強化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
(四)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五)建設區域性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六)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七)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加大經費投入
(三)加強科技合作
(四)貫徹法律法規
(五)營造良好環境
“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規劃
為更好指導“十三五”農業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對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引領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編制本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十二五”期間,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8%,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業科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業科技成就舉世矚目,整體研發水平在發展中國家居領先地位。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跨越發展,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等基礎研究以及超級稻、轉植酸酶玉米、禽流感疫苗等重大技術研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開發與應用研究長足進步,培育了大批優良農業品種,集成推廣一批高效、節能、綠色等配套生產技術,產業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技術進步對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的驅動作用更加直接,正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以基因組學等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尤其是生物育種技術快速發展,帶動農業產業新的綠色革命;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技術,催生智慧農業和智能裝備產業異軍突起;農業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全球共識和焦點,資源環境及新能源、新材料技術應用加速低碳循環農業發展;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農產品營養品質技術迅猛發展,引領天然、營養和健康的食品消費趨勢;合成生物技術等領域可能產生顛覆性技術,將根本改變農業生產、生活和產業組織形式,帶動農業產業格局重大調整和革命性突破。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內外部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應對國際競爭,特別是調優產品結構、調精品質結構、調高產業結構,對農業科技在節本、高效、智能、綠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到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必須更加依靠科技打造發展新引擎,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促進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必須立足國情農情、把握國際趨勢,抓住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大機遇,堅持服務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根本方向,強化公益性定位、創新體制機制,不斷開創農業科技發展新局面。
二、思路與目標
(一)戰略目標和發展遠景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了2050年之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三步走”的戰略目標。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三步走”戰略目標相呼應,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得到優化,有力支撐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到2030年,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部分關鍵領域居世界領先水平,若干領域引領全球農業科技發展,全面支撐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到2050年,建成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強國,引領世界農業科技發展潮流,對全球農業科學發展做出重大原創性貢獻,為中國成為世界農業強國提供強大支撐。
“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圍繞解決農產品生產效率、質量安全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推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材料技術等在良種培育、高效生產、食品安全、資源化利用和裝備制造等領域廣泛應用,逐步實現農業發展由依靠資源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進步的轉變,科技進步貢獻率逐步提升。
(二)“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任務,以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為重點,加快調整科技創新方向、優化科技資源布局、拓展科技創新領域、壯大農業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協同創新水平和轉化應用速度,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必須始終把握三個基本要求。
一是堅持產業需求和問題導向。把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重大需求、解決關鍵問題作為農業科技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貫穿到資源配置、科技評價等各方面,促進農業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增強科技對農業產業發展的貢獻度。
二是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準確把握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以及長期性、系統性、區域性特征,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推動農業科技工作沿著正確的軌道更好更快發展。
三是依靠自主創新驅動農業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強化原始創新,努力創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搶占競爭制高點,牢牢把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把握“十三五”的時代特征和現實要求,推進農業科技跨越發展,需要做好“調整、優化、拓展、壯大、改革”五方面工作。
一是調整科技創新方向。加快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實現從注重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從注重糧食生產為主,向糧經飼統籌和大農業轉變;從注重農業種養為主,向種養加、資源環境等全過程全要素轉變。
二是優化科技資源布局。加速構建適應和引領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科技資源配置體系,促進糧經飼和農牧漁等各產業、種養加以及資源環境等各環節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協調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基礎性工作、基礎研究和集成應用,著力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鏈;推進產學研結合,全力打造協同創新聯合體;加強農業科技國際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不斷增強全球配置農業科技資源的能力。
三是拓展科技創新領域。加快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發展引領產業變革的重大突破性技術,扶持建設新興交叉學科,培育新產業;加強鹽堿地等非耕地的可持續利用研究,大力促進草牧業技術開發,廣辟食物、飼料新資源,拓寬農業發展空間;強化配套技術研發,挖掘農業在休閑觀光、文化傳承、宜居生態等方面的潛力,拓展農業功能,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四是壯大農業科技力量。優化人才結構,加強領軍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大力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壯大農技推廣隊伍。健全以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機制,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形成萬眾創新的局面。
五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分工明確的農業科技體系,強化聯合攻關,構建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完善科技評價、成果權益分配、績效管理等機制,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吸引社會力量、聚集多方資源,加快農業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推進農業科技法制建設,積極爭取農業科技投入,不斷營造良好氛圍。
(三)“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目標
到“十三五”末,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活力進一步釋放,創新效率進一步提高,科技對農業產業貢獻度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投入、人才培養、條件建設、國際合作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適應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發展要求的科學技術體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有效供給顯著增強,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力爭在戰略必爭的農業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現代農業核心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技術跨越,在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技術領域實現集成跨越。具體發展目標為:
——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基礎條件不斷改善,在現代種業、農機裝備、農業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獲得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和關鍵技術產品,農業科技的支撐引領能力顯著增強。
表1“十三五”期間主要農業領域關鍵突破技術和核心指標任務
序號 |
領域 |
關鍵突破 |
核心指標 |
1 |
現代種業 |
①農業種質資源表現型與基因型規模化精準鑒定技術;②優質、高效、抗逆、專用以及適宜機械化和輕簡化作業的重大品種;③品種優質化繁育與分級加工技術。 |
①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7%以上,主要畜禽水產和設施蔬菜良種自給率顯著提高,主要畜種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65%以上,主要國家級保護品種有效保護率達到95%;②良種在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在畜禽水產養殖中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③全程機械化作物品種推廣面積占總播種面積30%以上;④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總量達到55萬份。 |
2 |
農業機械 化 |
①糧食作物與主要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②設施園藝與福利設施養殖工程技術;③農機核心功能部件及系統,與農藝相融合的農機設計及制造技術,主要糧食、經濟作物和畜禽水產智能化農機裝備;④農業機械化標準配置技術。 |
①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技術水平顯著提高;②主要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瓶頸取得重大突破;③畜禽水產設施設備基本滿足健康養殖要求。 |
3 |
農業 信息化 |
①現代智能農業機械裝備核心部件及軟件系統;②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大數據挖掘、知識服務關鍵技術及產品;③農業互聯網、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融合技術、部件及網絡服務平臺。 |
①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信息化整體水平顯著提升;②建立農業信息化數據標準和技術標準體系;③農業物聯網國產處理器芯片與傳感器核心部件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 |
4 |
農業資源 高效利用 |
①耕地質量提升與障礙因子修復關鍵技術;②種養業節水節料技術;③肥料減施增效理論與技術;④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⑤草地、海洋、灘涂等資源保護與開發技術。 |
①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以上;②農田有效灌溉率達到5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③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75%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④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功能和生態服務關系更加協調;⑤海洋、灘涂水域生產能力提升15%以上。 |
5 |
農業生態 環境 |
①污染農田生態修復與安全生產技術;②面源污染控制技術;③草原生態保護技術;④美麗鄉村環境綜合治理技術;⑤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技術。 |
①中重度污染耕地面積占比持續下降,輕度污染農田農產品達標生產,中度污染農田農產品合格率達到85%以上;②農業面源污染氮、磷排放分別減少30%以上;③農業農村水源水質達標率顯著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④全國草原植被蓋度達56%。 |
6 |
農作物 耕作 栽培管理 |
①種植制度與結構優化模式;②作物可持續高產高效耕作栽培理論;③集約化、精準化、輕簡化生產管理技術;④區域提質增效規模化生產技術。 |
①作物生產投入產出比降低10%;②作物生產自然資源效率提高10%以上;③耕作栽培技術在提質增效中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 |
7 |
畜禽水產 養殖 |
①畜禽水產營養調控理論;②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③新型飼料與制備技術;④養殖智能化管理技術。 |
①畜禽飼料轉化率、水產養殖精準投喂水平分別提升10%以上;②畜禽養殖環境控制與機械化水平提升20%以上,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提升25%以上;③養殖環節用藥減少20%以上。 |
8 |
農作物災害防控 |
①重大災害發生規律、成災機理和監測、預警理論及技術;②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綠色防控技術、以生態區為基礎的綜合防控技術;③農藥減施增效新型生物農藥及植保機械;④適應氣候變化與結構調整的植保技術。 |
①重大病蟲害長、中、短期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75%、85%和95%以上;②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率達到40%以上;③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④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損失率穩定控制在5%以下。 |
9 |
動物疫病 防控 |
①重大疫病致病與免疫機理;②病原監測與疫情預警技術;③快速診斷、綜合防控和凈化技術;④新型疫苗與獸藥。 |
①生豬、家禽、牛、羊發病率分別下降到5%、6%、4%、3%以下,動物發病率、死亡率和公共衛生風險顯著降低;②水產養殖主要病害發生率降低20%以上;③示范種畜禽場重點疫病達到凈化標準。 |
10 |
農產品 加工 |
①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②綠色儲運關鍵技術與裝備;③傳統食品工業化關鍵技術與裝備;④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與品質控制技術。 |
①主要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8%;②單位產值能耗較“十二五”末降低10%-15%,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 |
11 |
農產品 質量 安全 |
①農產品中主要危害因子篩查識別、來源歸趨、環境行為、毒理毒性、消長代謝規律和防控機理;②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品質形成規律探索,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管控技術;③標準物質、標準品、標準樣品、數據模型及監測預警體系;④品質與營養功能成分識別評價鑒定技術。 |
①農產品質量安全要素基本實現全程跟蹤和溯源;②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品質形成基本規律和品質提升關鍵技術基本構建,主要食用農產品營養功能評價體系基本建立,營養功能組分基本摸清;③農產品生態環境污染因子監控指標實現全覆蓋,污染物限量標準形成體系。 |
——人才隊伍建設水平顯著提升。人才管理和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使用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培養100個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科研團隊和1000個左右的骨干創新團隊,形成1萬名基層農技推廣骨干隊伍,培養一批經濟實力強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1000萬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技能人才。
——科技基礎條件明顯改善。200個重點學科實驗室、200個農業科學實驗站和200個農業科學試驗基地的設施設備條件進一步改善,建設一批區域性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整體水平顯著提高。
——國際科技合作更加深入。農業科技“引進來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國際合作網絡拓展完善;建成一批海外技術轉移、示范服務基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國際科技合作不斷增強。
——科技體制機制日益完善。適應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農業科技項目管理體制機制逐步建立;農業科技穩定支持與適度競爭的投入機制進一步健全;協同創新機制、分類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不斷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優化。
三、農業科技創新
(一)重點領域
1.現代種業
基礎性工作:開展動植物種質資源和近緣野生植物資源收集評價和創新利用;構建重要優異種質資源基因庫、保種場、保護區;建立重要性狀的基因組及蛋白質組等數據庫,構建品種分子設計信息系統。
基礎研究:開展優質、抗逆等重要性狀形成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闡明種質資源的結構多樣性,剖析遺傳與環境互作效應在性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機制,雜種優勢形成的遺傳機理及分子調控機制。
技術開發:建立主要農業種質資源重要性狀精準鑒定與基因型鑒定的技術體系;創新雜種優勢利用、染色體工程和細胞工程等育種方法;構建轉基因技術、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組編輯等新興的技術方法與常規技術組裝集成的高效精準分子育種技術體系;研究基于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現代繁殖技術;加快適宜機械化作業、資源高效利用的綠色新品種選育,培育高產、高效、優質等突破性農業新品種;開展主要動植物高效繁制種技術、品種資源分子標記檢測技術研究,植物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
2.農業機械化
基礎性工作:開展不同機械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性狀、環境、作物產量的影響,機械化生產過程各個環節中機器配備參數、機器作業性能參數、機器工況參數等調查,構建相關數據庫。跟蹤國際變化,加強行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
基礎研究:研究高效作業下裝備設施-植(動)物-土壤(環境)-水肥種藥等系統互作規律,研究不同地區、不同作物耕作方法、種植方法、收獲方法,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機械優化匹配方法、設計參數等,加強農機裝備關鍵部件和整機性能檢測平臺研究,加強農業裝備設施基礎數據采集及作業技術參數研究。
技術開發:突破保護性耕作、水稻種植、水肥藥一體化、玉米籽粒直收、橡膠收割、棉花采摘、甘蔗收割、馬鈴薯種植與收獲、牧草收獲與加工、秸稈綜合利用、畜禽水產高效養殖等機械化瓶頸技術;突破無極變速、智能化精準作業和動植物對象識別與監控系統等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術;創制新型高效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經濟高效智能化割膠設備等機械化栽種裝備、精量水肥藥施用機械、植保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高效自走式聯合收獲機械、畜禽糞便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裝備、田間育種與種子加工成套設備等裝備,以及畜禽水產高效養殖裝備與設施、飼料散裝運輸、儲存和自動飼喂裝備;探索北斗衛星精準定位、自動導航等在農機裝備上應用。強化農機農藝融合研究,建立適合不同地域的農業裝備系統和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
3.農業信息化
基礎性工作:開展全國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系統、終端等支撐條件調查以及農業信息服務供需情況調查;農業社會、經濟、科技、人文等信息、情報、標準的收集、整理和創新利用;農業生產環境及動植物本體感知數據的采集、積累及挖掘;建設開放性實驗室、大規模在線教育平臺等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支撐平臺;開展區域性、專業性涉農信息資源建設,建立涉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農業大數據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強化農業信息的服務功能。
基礎研究:開展多維度農業信息獲取與分析的理論方法研究;互聯網、物聯網等多網空間農業信息智慧搜索理論方法研究;動植物表型的數字化表達及數學建模方法研究;研究多源農業數據互作規律及其作用機理,并建立基于數據融合的農業全過程決策支持方法體系;農業大數據整理、甄別、校正、挖掘相關的算法及模型研究;農業信息化水平研究,建立農業信息化評價評估標準體系;網絡空間環境下農業信息安全隱私保護策略及方法研究,構建農業信息化安全保密防護體系。
技術開發:開展農業信息獲取、存儲、傳輸、處理及發布利用的核心技術研究及設備研制;農業生產環境和動植物生理感知關鍵技術研究,研發農業物聯網核心處理器芯片;農業信息云存儲、云處理、云服務關鍵技術研究,建立農業信息化云計算標準體系;農業大數據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農業信息可視化技術研究;面向農業信息化的多元目標群體,開展低成本體驗式農業信息服務關鍵技術研究及移動便攜式設備研發;開展農業物聯網設施設備檢測裝備研發。
4.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基礎性工作:開展農業灌溉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調查,建立主要農作物、畜產品生產的水足跡清單;開展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和耕地土壤養分豐缺指標研究,建設耕地質量大數據平臺,探索建立耕地資源永續利用技術體系;開展區域水土質量、草地資源、海洋灘涂以及農業生物等重要資源的存量與開發利用現狀的調查,構建我國農業資源與利用的網格化、信息化的基礎數據庫。
基礎研究:開展作物理想耗水與調控機理、農業水轉化驅動與效率提升機制、降水資源周年調控與高效利用機制、農業水資源配置理論與農業節水增效基礎研究;農田不同水分條件下水肥耦合機理研究、農田土壤墑情快速自動監測方法研究;分區域確定耕層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中低產田障礙因子診斷識別及其對作物的影響機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等研究;草原生態過程與生態恢復、牧草遺傳工程與技術研究,近海重要漁業資源養護與生境修復研究。
技術開發:重點研發作物節水生理調控技術、增蓄降耗高效農藝節水技術、新型集雨設施設備及高效利用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與關鍵設備、測墑灌溉技術及設備、抗旱抗逆技術及產品、節水綠色環保制劑技術與產品、分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以及輸配水技術與產品及農業水管理決策技術等;研發水溶肥、液體肥、生物肥、高效緩(控)釋肥、同步營養肥等新型肥料和以低品位磷礦、難溶性鉀礦為原料的土壤調理劑,創新地力提升、耕層增厚、養分平衡等土壤理化性狀調控關鍵技術,以及水肥協同、合理輪作、有機培肥、殘茬管理、多元養分協同等農田養分均衡調控技術;研發有機肥、糞肥、沼肥高效利用技術與關鍵設備,實施農田養分綜合管理;提升放牧家畜營養改進、草原健康與人工草地建設、草原恢復生態與放牧利用技術,農牧區資源共濟動植物高效生產技術;研發淡水池塘、大水面和鹽堿水域,灘涂、近海、外海、遠洋與極地生物高效生態健康生產技術,漁業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
5.農業生態環境
基礎性工作:開展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本底調查;開展我國農業主產區農田和草原生態環境長期定位試驗,建立農業生態環境動態實時監測網絡體系,構建農業生態環境大數據庫與信息化平臺;開展農業和草原生物多樣性資源普查,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監測;健全全國農業環境監測體系。
基礎研究:研究作物復合種植下作物互補與競爭的生理生態機制、農田系統多樣性與多功能原理與機制,開展主要農業污染物遷移的界面過程與負荷估算方法、生態循環農業機理及關鍵參數研究,農業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外來物種入侵防控與風險評估、農業溫室氣體及氮排放參數與減排機理、農田生態系統生態價值評估與生態補償、草原生態系統評估與生態補償等研究。
技術開發:研發無農藥農產品生產關鍵技術,生物多樣性利用技術,生態高效農作制度創新技術,農作物秸稈高效資源化利用技術,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化技術,廢舊地膜機械化撿拾和回收利用以及可降解地膜技術,畜禽糞便與病死畜禽收集處理與利用的機械化、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構建與系統智能控制技術,農業清潔流域(農田、養殖場)重構技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農田生態景觀構建技術、草原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
6.農作物耕作栽培管理
基礎性工作:建設糧食主產區氣候、土壤、灌溉等資源要素與作物生產時空變化數據庫,開展基于資源高效利用的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與布局優化;全面調查不同區域主要作物的產量差和效率差,提出相應技術途徑,建立適應不同區域主要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大數據庫和服務平臺體系;開展糧食主產區可持續穩產及均衡增產農田系統規劃建設。
基礎研究:研究農作物產量與效率層次差異及其豐產增效機理與調控途徑,氣候變化背景下作物產量、品質形成規律及與環境要素響應機制及其環境代價,作物基因型-環境-栽培管理以及個體-群體-農田生態系統的綜合協調機制與調控機理,作物光、熱等資源要素高效協同管理機制,作物抗逆的群體調控原理與途徑及栽培調控技術。
技術開發:開展主要農作物優質高產品種配套栽培技術,農作物光、熱、水、養分等資源優化配置與綠色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間套作”與“輪作休耕”等養地型生態種植模式與技術、糧飼兼顧型種植模式與耕作技術,農作物生長監測與精確栽培技術,主產區土壤培肥與耕作技術,農作物災變過程及其減損增效調控技術,周年均衡增產技術,節本環保豐產技術等研究及相應產品研制,加快適應機械化、信息化生產管理的高產、高效、可持續的作物耕作栽培技術體系構建。突破植物工廠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基于LED與光配方的光溫耦合節能環境控制、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管控等技術裝備。
7.畜禽水產養殖
基礎性工作:建立基于畜禽水產養殖大數據的云存儲平臺,研制基于畜禽水產養殖規模獸藥、飼料原料營養效價與安全性、飼料利用效率、養殖廢棄物排放等基礎性數據監測及技術標準、清潔生產技術標準并建立相應數據庫,形成現代畜禽水產健康養殖智能管理以及養分和糞便等綜合管理方法,構建“物聯網+養殖”技術與管理平臺。
基礎研究:研究畜禽水產健康環境、健康水平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畜禽水產-健康環境-設施裝備互作機理,研究不同生產模式下畜禽水產環境適應性及其與健康和行為表達的基本規律,解析其表征與精準調控的基本原理以及多尺度、多元逆境調控技術方法。
技術開發:研發畜禽與水產健康養殖模式、新型加工工藝及其成套養殖裝備,開發高效局部環境精準調控、空氣(水體)質量調控與污染物減排、高效安全環保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獸藥質量安全監管、場區環境凈化、工程防疫、生理與環境信息智能采集、產品質量安全與追溯、病死畜禽水產無害化處理、糞便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工程裝備及其智能化產品,建立畜禽養殖廢棄物高效養分綜合管理技術體系。
8.農作物災害防控
基礎性工作:建立農業氣象災害和有害生物災害立體實時監測體系平臺、動態預警和精準災損評估平臺,研發構建農業氣象災害綜合防御與災后補救以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體系與技術服務平臺,建立重大植物疫情攔截防控技術體系與技術服務平臺,建立危險性入侵物種與潛在入侵物種可持續綜合防御與控制體系。
基礎研究:開展農作物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控理論、方法研究,有害生物發生成災規律、重要致害因子及其介導的致害分子機制研究,綜合防控有害生物的作用機理研究,作物隱性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和危害特征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主要作物和農作制度的響應規律以及病蟲害變化和發生規律研究。
技術開發:開展農業有害生物和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網絡和系統的核心技術及其設備,主要農作物病蟲草鼠疫情防控關鍵技術與集成,危險性入侵物種與潛在入侵物種可持續綜合防御與控制的關鍵技術,除病蟲草劑減量使用技術、病蟲害抗藥性綜合治理技術及新型農藥、綠色防控生物農藥,草原防災減災技術,氣候變化帶來的突發自然災害的預警與應對技術,氣候變化對主要病蟲害發生與流行規律的影響及配套防治技術等研究。
9.動物疫病防控
基礎性工作:完善動物標識及動物產品可追溯系統、獸藥產品追溯系統,增大覆蓋范圍,建立國家級毒種、菌種、標準血清、細菌耐藥譜、重要疫病數據庫和共享平臺,研發基于互聯網的疫病診斷輔助系統以及疫病防控知識培訓、獸醫公共安全平臺。
基礎研究:加強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疫病傳播途徑、傳播規律研究,重大動物疫病的病原學與病原生態學、病原變異與毒力改變機制、病原持續性感染機制、病原與宿主的協同演化及防控機制、共感染的致病與免疫機制以及病原功能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等基礎研究,新型高效廣譜的抗病毒或抗菌藥物及方法并研究其作用機制,重要動物病原生物耐藥性形成機制與控制方法。
技術開發:加強禽流感、口蹄疫重大動物疫病新毒株和變異毒株的常規疫苗、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獸藥以及快速、輕簡化、高通量診斷與監測試劑的研發及標準化應用;生物安全措施、診斷監測、免疫防控、區域凈化等多技術集成;研發動物用抗菌藥替代技術和產品以及中獸藥制劑和精準用藥技術;加強外來疫病的診斷、疫苗及監測技術研究,加強獸藥檢驗技術研究;開展基于轉基因和遺傳育種技術的小型化替代實驗動物的選育與開發,以及探尋其在病原致病性研究、疫苗開發及免疫效果評價中的應用。加強水產養殖用疫苗及禁用藥物替代品研發及標準化應用。
10.農產品加工
基礎性工作:構建主要農產品原料理化特性、營養特性、貯藏及加工特性、功能特性、加工過程危害物等基礎數據庫;建立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技術標準數據庫,構建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建立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服務平臺。
基礎研究:開展農產品貯運和加工過程中營養品質變化研究、營養組分相互作用機理研究;開展大宗農產品營養組分相互作用及加工過程中營養品質變化研究;開展加工新技術對安全、營養等品質影響研究;開展農產品生物制造前沿技術基礎研究。
技術開發:開展大宗農產品保鮮、貯藏和運輸工程化技術研發;開展新型非熱加工、綠色節能干燥、高效分離提取、長效減菌包裝和清潔生產技術升級與集成應用;開展傳統食品工業化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關產品;開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研制;開展酶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及蛋白質工程等生物制造工程化技術研究與裝備研制。
11.農產品質量安全
基礎性工作:開展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標準、檢測、認證、評估科學數據收集、分析和數據庫構建;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和農產品中重金屬、農獸藥及助劑、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和環境污染物以及潛在危害因子的來源、分布、污染、遷移、傳播、轉化等調查分析;構建國家農產品品質規格、營養功能等監控評估數據信息網絡技術平臺及數據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置、風險預警機制及技術體系。
基礎研究:研究農產品全產業鏈中重金屬、農獸藥及助劑、病原微生物、生物毒素、外源添加物及環境污染物等危害因子的來源歸趨、環境行為、毒理毒性、發生消長變化以及代謝規律和污染控制機理;探索不同生產方式、不同品種、不同產地、不同生長發育期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品質形成規律,探究集約種養條件下關鍵危害因子、環境污染、農產品貯運加工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之間的關系和影響因素;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物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評價機制研究與農產品安全性評估,提出降解阻抗管理的技術性規范;探索農產品貯運環節質量安全因子代謝變化規律與品質保持機理,探索農產品防腐保鮮添加劑對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性的影響,探究典型病原微生物污染、持久性有害物質在農產品中的形成規律及控制技術。
技術開發:建立基于不同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與生產管控的評價技術標準體系;開展農獸藥殘留、生物毒素及環境污染物風險評估與殘留限量標準研制;建立農產品分等分級、品質規格和營養功能評價標準及技術體系;研發綠色、高效、低毒、低殘留新型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防腐保鮮添加劑及相應的安全合理使用技術;研究制定農產品生產全程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技術及規范;研發農產品質量和品質及營養功能成分識別評價鑒定技術;研發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精準檢驗監測評估技術及設施設備;研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營養功能評價用標準物質、標準品、標準樣品、核心試劑及數據模型等;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評估預警技術體系。
(二)重大任務需求
1.區域農業綜合解決方案。針對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實施東北糧倉綠色增效、東北玉米秸稈綜合利用、華北麥區控水提效、南方重金屬污染防控、西北糧經飼結合、長江中下游地區稻田綠色增效等跨學科、跨領域重大科技任務,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形成區域重大問題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實現規模化示范與應用。
2.化肥農藥減施重大科技任務。開展化肥氮磷減施增效、農藥減量控害的機理與調控途徑等研究;高效緩(控)釋肥、同步營養肥等新型肥料與化肥替代減量技術、低效高毒農藥替代技術及產品研發、高效施肥施藥新技術及新裝備研發;構建化肥農藥減施與高效利用的理論方法和綜合技術模式,保證主要農作物在穩產基礎上,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3.耕地保育與質量提升重大科技任務。在糧食主產區開展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等研究;針對水土流失、耕地退化、污染等問題,開展中低產田障礙因子消減與地力提升、重金屬和有機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土地整治等研究,加強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技術、設備研究,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體系;研發新型高效土壤改良技術、污染土壤安全利用技術與產品;通過集成與示范,縮小區域“土壤質量差”和“作物產量差”,實現大面積均衡穩產高產。
4.農業用水控量增效重大科技任務。在旱作區開展以集雨、蓄水高效利用為核心的節水抗旱研究;在地面灌溉區開展以測墑灌溉為核心的節水增效研究;在精灌區開展以水肥耦合為核心的水肥一體化研究;在水田區開展以控制灌溉、浸潤灌溉為核心的節水減排研究,構建農業用水控量增效理論方法和技術模式,在穩產增產基礎上,實現農業用水總量控制目標。
5.畜禽育種重大科技任務。以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和肉雞等為對象,創建優秀核心育種群,開展標準化、規范化基礎性育種、全基因組選擇技術育種和畜禽育種繁殖新技術研究,開發利用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建設優良畜禽遺傳資源監測預警平臺、畜禽遺傳評估信息共享平臺,選育一批優良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完善畜禽良種擴繁體系,提升主要畜禽良種自主供種能力。
6.全程全面機械化重大科技任務。針對耕整地、種植、田間管理、收獲、產地初加工等生產過程中的薄弱環節,突破技術瓶頸,研發技術裝備;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土壤生態條件下農作物適宜機械化作業的耕作制度和種植模式,構建農機農藝相融合的標準化、機械化生產模式;針對我國養殖設施設備落后的問題,重點解決畜禽場舍、環境控制、精準飼喂、信息化、糞便處理等高效養殖設施設備研發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
7.精準農業與智慧農業重大科技任務。圍繞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重點攻克農業信息的智能感知與識別關鍵技術,農業物聯網信息融合與云計算重大共性核心技術,構建農業資源環境大數據中心;開發精準農業農田信息快速獲取技術系統、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與智能決策、肥水藥精準實施裝備等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系統;構建溫室、畜禽、水產等領域全產業鏈條的智慧農業系統。
8.健康養殖和重點動物疫病重大科技任務。圍繞提高畜禽養殖生產效率和勞動生產率,系統開展健康養殖模式、母畜高效繁殖、雜交改良等技術研究與集成。針對重點病種,系統開展動物疫病病原學、流行病學、致病與免疫機制、新型疫苗、診斷技術研究;開展規模化養殖場動物疫病綜合防治,特別是種畜禽場垂直傳播性疫病凈化根除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開展疫病防治綜合技術研究,主要包括動物疫病監測預警新型技術研究、動物移動及監管技術措施、疫病的凈化與根除技術。
9.現代海洋漁業創新重大科技任務。針對海洋漁業發展方式粗放、漁業資源衰退、環境污染加劇、良種嚴重匱乏等重大問題,以優化近海漁業、拓展外海漁業、發展遠洋漁業為主線,闡明海洋食物可持續產出機制,開展生態高效生產方式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產品創制和裝備研發,加快提升海洋漁業自主創新能力。
10.淡水漁業產業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重大科技任務。以“生態環保、安全高效、優質增收”為目標,突破養殖生態生理特征等基礎問題、攻克選擇性捕撈與生態管理等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建立增殖放流與養護等示范模式,提升淡水漁業產業國際競爭力,支撐和引領現代淡水漁業產業實現新跨越。
11.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大科技任務。從秸稈、人畜糞便、病死畜禽、屠宰廢棄物、殘留農膜等農業廢棄物的收集、處理、利用等環節系統考慮,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調查、基礎能量與物質參數的研究,營養效價評定和安全性評估,集成創新一批技術先進、切實可行的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動沼氣、成型燃料、生物燃油、生物有機肥、生物基材料、高蛋白飼料等工程化應用和轉型升級。
12.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重大科技任務。針對典型污染區,研究土壤-農產品重金屬污染診斷、監測、預警預報技術與裝備,建立監測預警與農產品評估體系。遴選區域適宜的重金屬污染精準修復技術、分類治理技術模式和修復裝備及產品。
13.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重大科技任務。以受農業面源污染影響的重要區域或典型流域為研究對象,定量評價農業面源污染入湖負荷,追溯水體面源污染物來源,識別農業面源污染關鍵控制區(源),研究流域尺度環境承載能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技術、產品和裝備研發,形成適合不同區域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技術模式。
14.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主要危害因子識別風險評估與防控重大科技任務。研發農獸藥殘留、重金屬、病原微生物、生物毒素、外源添加物的快速篩查與精準識別技術,開展農獸藥殘留等危害因子在食用農產品種養和收貯運環節中的遷移分布、消長變化和環境行為、分布特征及代謝規律研究,建立農獸藥殘留等貫通全產業鏈主要危害因子管控技術及技術體系,研發與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配套的關鍵檢測技術及設備,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重點的確立、農獸藥殘留標準的制定提供技術支撐。
15.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重大科技任務。開展農產品加工特性與適宜性以及加工過程組分相互作用與品質調控、有害物形成與防控等技術研究,突破農產品資源梯次加工技術、高值化利用技術、綜合利用技術與功能成分高效制備技術等技術,研制一批新裝備新產品,建立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系統。
16.鮮活農產品流通電商體系建設重大科技任務。針對鮮活農產品保鮮時效短、品質變異大等特點,按照發展電商對鮮活農產品流通的需要,加強產地預冷、預選分級、冷藏等技術和裝備研發,形成適合不同品類的鮮活農產品流通技術模式,為發展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電商產業作支撐。
17.草地高效利用重大科技任務。圍繞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重點考慮品種改良、牧草標準化生產、草地可持續利用等環節,開展牧草(鄉土品種)遺傳資源利用、草田輪作與牧草混播、飼草機械化生產作業系統、草地-家畜低成本高效利用系統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提升國產優質飼草自我供給能力,保障現代草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18.熱帶農業創新重大科技任務。針對保障天然橡膠等戰略物資和特色熱帶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需求,在熱帶經濟作物、南繁育種、熱帶糧食作物、熱帶畜牧、熱帶海洋生物資源、熱帶冬季瓜菜等重點領域,以增產提質增效為目標,重點突破種質資源創新與育種、增產提質增效理論與技術、生產裝備與貯運加工技術,為我國熱區農業發展和農業“走出去”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三)前沿和顛覆性技術
1.合成生物技術。基于大數據生物信息分析,結合基因組編輯、細胞全局擾動、代謝工程等技術手段,開展全基因組多維定點編輯、模塊化育種、代謝途徑遺傳修飾、人工染色體合成等工作,對農業生物進行基因組水平的定向改造與重組,創制重大品種及新產品。
2.C3植物的C4光合作用途徑及高光效育種技術。開展C4光合作用途徑與高光效分子機理、C4植物光合作用產物在不同細胞和組織中的轉運機制、C4途徑在C3宿主中的協同表達調控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解析C4植物高光效機理;獲得C4光合作用途徑、代謝物轉運途徑等“元件”,創制具有C4作物光合特征的材料。
3.動植物天然免疫技術。研究主要農作物有害生物突破寄主免疫系統的機理,揭示激發農作物對有害生物的天然免疫調控作用機制;研究重要天敵生物的控害規律及其機制,探索天敵的行為與適應、天敵與寄主互作免疫、天敵協同控害等原理。研究動物天然免疫系統清除病原體免疫應答的調控機制,以及病原體入侵機體后與天然免疫系統之間的互作關系;揭示重要病原微生物誘導致病和持續性感染的分子機制,探索草食動物胞內感染與致病的分子網絡機理。
4.農業生物固氮技術。針對影響固氮效率的環境限制因子,探索克服自然界中生物固氮僅在原核生物中發現的天然屏障,研究模式微生物固氮基因表達調控及信號響應機制、固氮微生物與宿主植物互作及適配性機制;探究非豆科作物自主結瘤固氮的可能性,開發和建立新型高效植物-微生物固氮體系,闡明微生物自身及與作物互作過程中高效生物固氮的分子機制;明確新型微生物-作物高效固氮體系。
5.農產品食物營養組學與加工調控技術。利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手段,對大宗食用農產品的營養組份及其形成機理進行深度挖掘和解析;研究大宗食用農產品及傳統食品在貯藏、加工過程中色、香、味、形等品質形成機理;探究農產品在貯藏、加工過程中營養組分消化消長、吸收及代謝等作用機制變化規律;建立基于食物營養組分特性和人體健康個性需求的健康飲食干預機制,通過信息化平臺和個性化智能設計研發個性化營養食品。
四、農業技術推廣
(一)健全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適應農業市場化、信息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需要,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服務功能,提升隊伍素質,創新方式方法,促進公益性推廣機構與經營性服務機構相結合、公益性推廣隊伍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結合、公益性推廣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加快健全以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農民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等多元推廣主體廣泛參與、分工協作的“一主多元”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國家農技推廣機構建設。強化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履行好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生態環保等職責,加強對其他推廣主體的服務和必要的監管。根據農業生態條件、產業特色、生產規模及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完善農技推廣機構設置。創新激勵機制,鼓勵基層推廣機構與經營性服務組織緊密結合,鼓勵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創業,在完成本職工作前提下參與經營性服務并獲取合法收益。完善運行制度,健全人員聘用、業務培訓、考評激勵等機制。推進方法創新,加快農技推廣信息化建設,建立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落實農技人員待遇,改善工作條件,建立工作經費保障長效機制。
引導科研教學單位開展農技推廣服務。強化涉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服務“三農”職責,將試驗示范、推廣應用成效以及科研成果應用價值等作為評價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標。鼓勵科研教學單位設立推廣教授、推廣研究員等農技推廣崗位,將開展農技推廣服務績效作為職稱評聘、工資待遇的主要考核指標,支持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農技推廣服務。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發展,同農技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共建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試驗、集成、熟化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
支持引導經營性組織開展農技推廣服務。落實資金扶持、稅收減免、信貸優惠等政策措施,支持農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服務組織、專業技術協會、涉農企業等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通過政府采購、定向委托、招投標等方式,支持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建立信用制度,加強經營性服務組織行為監管,推動農技推廣服務活動標準化、規范化。
(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依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有關政策要求,尊重市場規律,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誠信的原則,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完善農業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應用機制,強化專業化機構和職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統計和報告制度。組織實施應用類農業科技項目時,明確項目承擔者的科技成果轉化義務,將成果轉化情況作為立項和驗收的重要內容和依據。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信息系統,定期篩選發布重大農業知識產權目錄。加強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和侵權評價認定技術研究,搭建重大知識產權信息共享應用平臺。加強農業標準制定工作,對農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依法及時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的主導作用,鼓勵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校共建研發和技術轉移機構等,探索建立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化運作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新模式新機制。
(三)農業技術推廣重點項目和行動
1.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工程。大力推廣小麥“一噴三防”、水稻集中育秧、玉米地膜覆蓋、機械深松整地、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建立對主要品種、主要災害、關鍵環節穩產增產和防災增產技術推廣模式,推動建立穩產高產技術體系,增強農業防災抗災減災能力。
2.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推進行動。在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產區,大力推廣耕整地、標準化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等主要環節機械化技術,提升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突破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瓶頸”,推動農機化技術集成配套,優選適宜的技術路線和裝備,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3.保護性耕作技術集成示范工程。圍繞翻松旋免結合輪耕、秸稈還田技術,加強不同土壤質地、不同輪作制度條件下現代土壤耕作技術模式與技術規程研究,開展農機化技術裝備試驗示范,構建合理耕層、提升土壤地力,促進土壤蓄水保墑能力,避免土壤水蝕風蝕,并試點在糧食主產區開展示范推廣,實現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
4.同步營養化技術示范應用。加強不同種類作物養分吸收利用曲線或規律、緩(控)釋肥料養分釋放曲線或規律、不同地區土壤供肥曲線或規律的研究,轉化推廣一批適合不同區域、不同作物施用的同步營養化肥料,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建立各具特色的同步營養化肥料產業技術模式,為推進同步營養化肥料應用提供科技支撐。
5.草牧業綜合配套技術推廣項目。綜合運用飛播、補播、松土等技術,實施天然草原改良,促進恢復退化草原植被。在草原牧區、農牧交錯區、傳統農區和南方草山草地區建立完善人工種草技術體系。在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推廣劃區輪牧技術,天然草原改良復壯機械化技術和鼠害、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天然草原資源、生態、生物災害監測預警和重大草原生態保護工程實施效果評價技術,人工草地種植、收儲與加工機械化技術,指導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草畜系統生產監測。
6.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工程。構建農業物聯網理論體系、技術體系、應用體系、標準體系、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物聯網可看、可用、可持續的推廣應用模式,在全國分區分階段推廣應用。探索農業物聯網商業化運營機制和模式,扶持一批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企業,推動農業物聯網上下游相關產業良性發展。
7.水產養殖節水(能)減排技術集成示范工程。篩選并集成節水節能、漁藥減施、污染物減排、水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等技術,完善技術標準和配套技術規范,明確適宜的養殖區域、養殖方式和養殖品種等,加大示范力度。大力推廣魚菜共生、水循環利用、多營養層次養殖等成熟技術,推進水產養殖節能減排新技術、新模式在全國的推廣應用。
8.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工程。在水網稻區、冬閑田稻區等資源豐富、生產潛力大的地區,以穩定水稻生產、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為目標,集成配套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和設施設備,建設一批示范基地,示范推廣稻魚、稻鱉、稻蝦、稻鰍、魚菜共生以及輪作等綜合種養模式。
9.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與產業示范工程。在全國優勢農產品產區選擇典型市(縣)、墾區,建立大宗農產品烘干、凈化、分級、保鮮、儲藏等初加工和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服務支撐體系,加快推廣產地初加工和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完善加工裝備和設施建設,進一步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率,提高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
10.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關鍵控制技術推廣與科普示范工程。集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管控模式,在全國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依托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關鍵控制技術示范基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推廣、人員培訓和科普宣傳,提升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管控水平。
11.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示范應用。研制秸稈還田、收儲運、肥料、飼料、基料和能源化等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示范推廣一批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和設施裝備,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構建各具特色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和模式,為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提供科技支撐。
12.地膜回收綜合技術示范應用。篩選適宜的可降解地膜,并面向一定作物品種、一定范圍內推廣。加強農用地膜清潔生產試點示范,制定加厚地膜覆膜和回收利用的配套性技術規程,明確適宜的地膜種類、質量、厚度以及地膜回收利用技術措施,大力推進加厚地膜推廣應用。
13.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技術集成示范工程。針對不同規模、不同區域條件下主要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大力推行適用品種、養殖工藝技術和裝備設施“三配套”的標準化規模養殖技術體系,加強飼料原料高效利用、標準化飼養工藝模式、高效節能設施設備、養殖廢棄物高效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集成應用,重點推廣以還田利用為主導的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技術模式,加快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
14.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中心建設。按照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的原則,開展農業科技成果征集確認、評價評估、宣傳推介、轉讓交易、眾創服務,建立目標一致、分工明確、權責明晰、利益共享的成果轉移服務體系。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與開發利用相關規則和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科技成果評估體系。完善市場化運行機制,推動中心走上專業化、市場化發展道路。
15.農業科技扶貧重點行動。堅持精準扶貧,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重點,組織中央和地方農業科研、推廣與農民培訓機構等,探索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技術發展模式和產業致富帶頭人培養機制,扶持特色農業、生態綠色產業等優勢產業,帶動就地就近脫貧。
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一)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建設
依托科技計劃項目、重點實驗室、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等,對優秀創新團隊給予重點資助,加大農業科研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及涉農企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建立總量結構合理、創新氣氛濃厚的科研人才隊伍。深入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5511人才工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十百千人才工程”,舉辦農業領域高級專家國情研修班,探索實踐學術秘書制度,新增進入兩院院士、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等領軍人才300名以上,使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達到600名以上。深入實施“青年英才計劃”“百名英才培養計劃”“熱帶農業青年拔尖人才計劃”“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資助項目,爭取設立優秀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基金及科技獎項,組織青年科技人才出國(境)訪問研修,建立后備人才庫,使我國優秀農業青年科技人才達到2500名以上。建設300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創新團隊,加快培養3000名創新團隊科技骨干及科研輔助人員。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科技人才為重點,支持開展農業商業化育種、農藥、獸藥、肥料、飼料、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大力培育農業企業拔尖人才隊伍。繼續開展中華農業英才獎、中華農業科技獎等評選工作,營造有利于科研人才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
以充實一線、強化服務為重點,大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萬名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培養計劃”,開展技術交流、學習研修、觀摩展示等活動。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政策,加強培訓基地建設,組織農技推廣人才參加知識更新培訓,建立培訓長效機制。深入實施“基層農技人員學歷提升計劃”,分期分批選送基層農技骨干到農業科研院校進行研修、深造。依托全國農業遠程教育平臺舉辦農業科技人員網絡大講堂,鼓勵農技人員參加網絡學習。穩步實施特崗計劃、定向培養,鼓勵和引導高校、職業院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隊伍。加強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員聘用管理,嚴格農技人員上崗條件和聘用程序,出臺農技推廣研究員分層分類評價辦法,健全激勵機制。繼續實施“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資助項目,大力弘揚優秀農技人員的先進事跡。
(三)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農業發展需要和農民技術需求,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高技能人才。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三位一體、三類協同、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全面推進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認定管理,統籌推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新型農民認定工作,積極推動有關扶持政策與認定工作掛鉤,提升認定的吸引力和含金量。扎實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及農業部定點扶貧地區產業發展帶頭人培訓,培養一批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鄉村“土專家”。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加強農業職業技能開發,加大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認定一批農業技能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建立健全農業職業分類體系,做好農業行業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制修訂、培訓教材編寫、鑒定試題庫開發等基礎性工作,提升農業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水平。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深入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培養一支創業能力強、技能水平高、帶動作用大的青年農場主隊伍。謀劃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學歷提升計劃,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集團化辦學。充分利用農廣校系統、農業高校、職業院校、協會社團等教育資源,引導社會企業參與培育工作,健全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完善培訓對象庫、師資庫、教材庫,著力提高培訓質量。繼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組織實施“全國十佳農民”“全國杰出農村實用人才”“農業科教興村杰出帶頭人”等項目,為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創業興業搭建平臺。加強農業農村科普工作,不斷提高農業從業者科學素質。
(四)促進農業人才流動
改進薪酬和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農業科技人員按照市場規則自由流動,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鼓勵農業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員經所在單位批準,帶科研項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業工作或創辦企業。鼓勵農業科研院校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兼職。
六、農業科技創新條件能力建設
(一)農業重點學科實驗室
立足現代農業發展新要求,綜合考慮學科布局、產業特點和區域特色,在鞏固原有布局的基礎上,強化農業資源環境、農產品加工、農業信息化、農業機械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科研領域,更加重視產地環境污染防控、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與模式、都市農業、草牧業創新、遠洋與極地漁業創新等科研領域,建設一批綜合性實驗室、專業性(區域性)實驗室,再提升一批重點實驗室的設備水平,研發一批中小農業專用裝置,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設備先進、運行高效、數據共享的重點學科實驗室體系。
(二)農業科學實驗站
根據我國綜合農業區劃、科研用地分布和農業長期性基礎性科技工作任務需要,圍繞作物資源、土壤質量、農業環境等10個學科領域,在農業科學觀測站、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等基礎上,遴選布局一批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建設10個國家農業科學數據中心和1個國家農業科學數據總中心,持續開展觀測監測和數據收集分析,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三)農業科學試驗基地
結合我國綜合農業區劃和產業發展布局,圍繞著共性技術攻關需求和技術集成創新轉化,綜合考慮科教單位區域分布、土地資源和建設基礎,規劃布局一批綜合性農業科學試驗基地和專業性農業科學試驗基地,形成覆蓋全國、重點突出、功能明確的全國農業科學試驗基地網絡。
七、體制機制創新
(一)深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
堅持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定位,強化分類指導,積極穩妥推進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改革,推進有特色高水平農業科研院所建設。優化農業科技創新力量布局,協調好中央、省、地農業科研院校以及涉農企業的創新責任。以科學決策、學術咨詢、崗位管理、分配激勵為核心,試點先行,積極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根據中央有關部署,適時推進落實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在編制管理、人員聘用、職稱評定、績效工資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鼓勵有條件省份將地市級涉農科研機構納入省級科研機構直接管理,探索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與農技推廣機構資源整合試點。鼓勵社會力量采取靈活的方式注冊成立涉農科研機構。
(二)創新農業科技計劃組織管理
按照中央關于深化科技計劃改革的新要求,強化頂層設計,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完善農業科技計劃管理方式,建立目標明確和績效導向的管理制度,形成職責規范、科學高效的組織管理機制。堅持公開透明,加強項目實施過程的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建設完善專業機構,加強對專業機構的監督、評價和動態調整,確保其按照委托協議要求和相關規定進行項目管理工作。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蓋項目決策、管理、實施主體的逐級考核問責機制和責任倒查制度。
(三)強化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
把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作為科學配置農業科技資源的改革舉措、實現農業創新驅動的重要平臺、農業科技問題攻關的重要力量。圍繞建設農業科技資源共建共享平臺,構建分工協作的“一盤棋”農業科技工作新格局;圍繞解決區域性農業科技重大問題,形成一批“一體化”農業科技綜合解決方案;圍繞解決產業和企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創新“一條龍”農業科研組織模式,著力提升聯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聯盟運行機制,在國家層面加快推進任務牽引、資源共享、行業協同、市場驅動等機制建設,在聯盟內部建立目標一致、優勢互補、平臺一體、利益共贏等機制,激發聯盟的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推動省級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推進中央與地方協同創新。
(四)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優化體系整體設計和布局,充分發揮體系“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補齊農業發展短板等方面集中發力、重點突破。堅持和完善穩定支持機制,保障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體系工作。完善體系聯合協作機制,增強體系內部和體系間協作交流,發揮多學科聯合作戰的優勢。完善任務形成機制,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凝練科研攻關任務,確保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發展。完善績效考評機制,堅持不唯論文獎勵、注重成果應用的評價導向,創新考核評價模式,提高創新效能。
(五)建設區域性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以關鍵行業和領域為重點,以區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為基礎,以產業化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科研單位、大學或龍頭企業為承建主體,集聚科技、產業、金融、人才等要素,建設一批區域性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通過幾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國家級區域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集聚一批全國一流領軍人才和研發團隊,吸引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打造一批區域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實現農業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促進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金融支持、國際交流等協同發展,持續提升區域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和綜合效益,為推進區域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加快區域農業現代化做出重要貢獻。
(六)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健全農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和政府引導機制,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切實推動和引領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在農業科技規劃計劃、政策制定和項目組織等過程中,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和企業家的作用。運用財政后補助、間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業自主決策、先行投入,開展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吸納農業企業加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校、技術推廣部門等共建聯合研發中心、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等平臺。鼓勵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校等聯合建立學生實習實踐培訓基地。鼓勵農業科研院校的科技平臺等資源向企業開放。推進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引導金融資本、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參與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基金,完善天使投資、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等融資服務體系,增強資本市場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支持。
(七)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
以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營造潛心鉆研、干事成事和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發展環境。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落實成果轉化獎勵等激勵措施,使科研人員收入與其創造的科學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緊密聯系。鼓勵農業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建立以創新價值和產業貢獻為導向、職能定位為基準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制度,基礎性工作重點評價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同行評價為主,應用和開發研究評價以市場和用戶評價為主,評價結果與績效激勵掛鉤。推行第三方評價,探索建立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完善績效工資制度,重點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完善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管理制度,公開公正安排績效支出,充分體現科研人員的創新價值。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認真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切實把科技創新擺在現代農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結合當地實際,做好重大任務的分解和落實,積極開展特色鮮明、各有側重的農業科技創新。強化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規劃實施主體責任,有關司局要細化落實規劃制定的相關任務,建立規劃落實的工作責任制,按照職責分工完善規劃實施督導和檢查考核工作機制。充分利用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和戰略咨詢與綜合評審委員會,加強規劃任務內容與國家五大類科技計劃協調聯動、有效對接,積極爭取將規劃任務內容安排到有關科技計劃中。
(二)加大經費投入
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完善穩定支持和適度競爭相協調的農業科研投入方式。支持農業科研院校自主布局科研項目,擴大學術自主權和個人科研選題選擇權。調整農業科技投入重點,引導農業科技資源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戰略等新要求聚集。擴大農業科研機構績效撥款試點范圍,逐步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科研機構績效撥款制度。爭取加大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投入強度,鼓勵地方財政設立省、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鼓勵設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專項、農業科技創新專項等。提高公益性農業科研院所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運行經費保障水平。健全符合農業科研特點的科研經費資金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科研項目資金使用公務卡結算有關制度,完善科研項目和資金使用監管機制。
(三)加強科技合作
在國內,加強與國防科工局、中科院、綜合性高校、金融部門等的合作,促進軍用技術民用化,引進農業系統外的專家、技術為農業服務,探索完善農業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新機制新模式。在國際,全面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總體部署,充分利用中非、中阿、中拉、中歐等農業國際合作平臺,加強與沿線國家農業技術合作。大力推進全球氣候變化、跨國動植物疫病等共性難題的合作與應對。推進農業企業、科研院校在國外建立一批聯合研發、技術轉移、示范服務等平臺。支持農業科技人員到國際學術組織任職。主動發起或積極參與大型國際合作計劃,支持舉辦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培育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鼓勵企業建立國際化創新網絡,提升企業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的能力。
(四)貫徹法律法規
深入實施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農業技術推廣法》和《種子法》。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執法工作力度,落實研發單位第一責任人責任和屬地管理責任,扎實做好轉基因科普宣傳工作。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審查能力與測試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品種DNA身份信息數據庫和全國統一查詢平臺。完善種子市場秩序行業評價機制,堅決打破地方封鎖和保護,加快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加強新品種、飼料、肥料、農藥、獸藥的審定、登記工作,嚴格標準,加快審定、登記步伐。深入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活動,提高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五)營造良好環境
營造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倡導甘于奉獻、潛心科研的創新文化,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采取多種形式鼓勵支持基層創新行為,尊重科技人才創新自主權。大力宣傳農業科技工作新成效,宣傳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利用電視以及互聯網、微信等現代信息傳播媒介,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顯示度、認可度和影響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