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重慶市萬盛經開區關壩鎮涼風村果園內,果農在修剪果樹。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生態漁業、水果種植,涼風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村。曹永龍攝
◎ 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本身的需要,也是還歷史欠賬,為子孫后代留生存和發展空間
◎ 地方政府要營造支持返鄉下鄉創業的濃厚氛圍,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 實踐證明,玉米收儲實行的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是正確的,要增強信心,堅定不移向前推進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即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日前已全文公布,得到社會廣泛關注。2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就中央一號文件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
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有實招
堅持質量興農、突出綠色發展,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一大亮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唐仁健表示,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本身的需要,也是還歷史欠賬,為子孫后代留生存和發展空間。
對于中央一號文件在實現農業綠色發展方面提出的舉措,唐仁健認為,這些舉措一是釋放了轉變農業發展導向的強烈信號。除了強調農業生產要綠色之外,農村的發展和建設也強調綠色,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基礎上,這次特別增加了“農村增綠”;二是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主要是健全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收儲運銷全過程的質量標準體系。加快實現國內外標準的統一,用標準、規劃引領農產品的優質化;三是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從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入手,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四是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管體制,織密織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追溯網絡。
助新產業新業態“異軍突起”
近幾年,大批農民工、企業主及一些大中專畢業生下鄉返鄉創業浪潮蓬勃興起,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商為代表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迅猛,正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能。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支持農民工和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
韓俊表示,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農村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F在,地方政府需要拿出當年發展鄉鎮企業的勁頭來,營造支持返鄉下鄉創業濃厚氛圍,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在農村來一次新的“異軍突起”,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韓俊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支持返鄉下鄉創業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方面,內容寫得很足,分量占得很重,政策含金量也比較高,尤其是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務和人員培訓等方面。比如,在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方面,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在鼓勵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方面,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整合落實支持農村創業創新的市場準入、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堅持市場導向 把握改革節奏
改變不合理的農業供給結構,必須激活市場。韓俊表示,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改革方向上,要堅持市場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實施節奏上,要堅持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最近3年來,我國先后取消了棉花、大豆、油菜籽、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在新疆、東北地區試點推行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去年在東北四省區開展玉米收儲市場化改革。下一步要堅持并完善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使不同糧食品種之間形成合理的比價關系。
據介紹,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場硬仗。從目前實施情況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積極效應正逐步顯現。首先,激活了市場。玉米臨儲政策取消以后,多元購銷主體入市收購的局面已經形成,“北糧南運”日益活躍;第二,激活了產業鏈。隨著玉米價格隨行就市,上下游價格關系逐步理順,加工企業的開工率持續回升,玉米過腹轉化或加工轉化規模不斷擴大;第三,提升了國內玉米競爭力。玉米收儲市場化改革后,國內外玉米價差逐步持平,今年1月份,國內玉米價格已經低于國外進口到岸完稅價每噸50元;第四,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隨著玉米價格回歸市場,農業資源配置扭曲問題得到解決,玉米種植面積逐步縮減;第五,農民種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
“實踐證明,玉米收儲實行的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是正確的,我們要增強信心,堅定不移向前推進。當然,還要做好風險防范工作,防止農民出現大面積賣糧難。”韓俊說。
先穩定后完善推進土地改革
唐仁健表示,對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央歷來持審慎態度。一直提的原則性要求是“穩定和完善”,穩定在先,完善在后。關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能為推動而推動,一定要看準了再推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又推出了系列舉措。關于農村土地征收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試點試驗,去年開始,中央已經安排在全國33個縣(市、區)進行試點,今年還要試點一年,今年年底準備進行評估總結驗收,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修法。但是,去年這3項試點試驗推行的面還不夠寬,征地制度只在3個縣試點試驗,經營性建設用地只在15個縣試點試驗,宅基地在15個縣試點試驗。今年在試點基礎上,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要求是統籌協調推進,就是要把征地制度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兩項試驗推廣到33個縣(市、區)。
進城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怎么維護?唐仁健表示,以前的提法是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有償”的資金從哪里來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允許地方多渠道籌集資金,按規定用于村集體對進城落戶農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補償。這是根據地方實踐、基層要求作出的與時俱進的規定。
另外,為了探索賦予農戶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權,適度盤活利用空閑的農房及宅基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認真總結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防止外部資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