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4日消息(記者韓曉 通遼臺張玉萍 西藏臺拉珍 貴州臺唐毅昆)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民族醫藥是我國少數民族群眾長期同疾患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近些年,蒙藥、苗藥、藏藥等民族醫藥產業的發展,不僅豐富了大家的用藥選擇,為我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也為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民拓展了增收致富的渠道。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本草藥材種植基地種植著50多種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000多畝。驅車前往種植基地的路上,兩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工整田地。烈日下,農民們正在種植藥用植物——“防風”。
今年51歲任貴芬,是十幾位工人的“領工”。她一邊干活兒,一邊笑盈盈地和記者聊著種植“防風”的流程:
任貴芬:先扣上膜,然后用小鐵鍬挖個坑,栽上,用土埋上二指深就行。
記者:您一上午種多少株?
任貴芬:2000多,這是慢活兒,快一點兒就栽不好。
在奈曼旗,沙地面積占全旗總土地面積的62%。任貴芬說,以前,這里的老百姓大部分靠種植玉米為生,不僅產量低而且效益差。近幾年,經過市場分析和調研,奈曼旗將目光瞄準了藥材產業。
據統計,通遼市蒙醫藥已經形成15個行系,300多個品種,1500噸的年加工能力,也為當地創造出了年逾百億元的產值。
貴州百靈藥業是全國知名的藥品生產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苗藥生產企業之一。近些年,百靈生產的很多成品藥,已經成為百姓家中常備的必需品。而這些苗藥之所以能得到市場的肯定,一是因為價格相對便宜,二是因為藥效可見。
近些年,貴州省注重發展醫療服務,讓苗醫藥的功能進一步滲透到基層農村。2015年開始,貴州省的多家苗藥生產企業與貴州省衛計委合作,開始探索互聯網加慢病管理新模式,為農村地區的遠程醫療提供技術支持。
貴州百靈集團制藥公司董事長況勛華:我們和騰訊共同研發了一個血糖儀,血糖指數實時上傳,讓我們知曉每個患者在特定時間節點測的血糖指數是否正常。這是一個戰略延伸,讓一個傳統制藥工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從制藥到治療,再從治療到醫療服務,苗藥企業的不斷突破和探索,不僅延長了自身的產業鏈,也實現了從藥到醫的創新升級。
除了蒙藥和苗藥,藏藥也是我國民族醫藥傳統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近些年,藏藥產業的發展,還為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位于西藏山南市曲松縣的瓊嘎村的藏藥材種植基地,成片的藏藥材生長得郁郁蔥蔥。這片田地都是當地合作社通過流轉承租而來的。而這片種植基地出現,不僅為租地的農民帶去了一筆收入,還為當地提供了600多個臨時流動崗位。
合作社社員扎桑:現在我們都已經學會了種植藥材,還有包裝產品等技術,除了每年租地的900塊錢以外,我們兩口子現在有4萬多的收入。
這家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在負責人洛桑金巴的牽頭下,如今,藥材不僅銷往全區各地的生產廠家,合作社還成立了藏藥加工廠,年收入近300萬元,成為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的重要依托。為了讓當地的老百姓都能從中得到實在的利益,近些年,西藏適宜種植藏藥的地區,都在做著積極的嘗試。
這幾天,曲水縣達嘎鄉的農牧技術員王雨正忙著給群眾講解種植藏藥材的一些常識。
王雨:作為一個基層農牧技術推廣員,我們無償為農牧民提供農牧技術方面的指導,到田間地頭觀察農作物長勢,為脫貧攻堅和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王雨的幫助下,今年20多歲的村民次仁很快學會了藏藥材種植的要領。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他馬上注冊資金60萬元,成立了藏藥材種植合作社,并對80多畝的棄耕地進行復種。僅僅兩年時間,他的合作社盈利就超過40多萬元。
次仁:從開始忙到最后,果子收完后,一畝地有1萬多元的收入。
今年4月,次仁還聯合當地群眾,多種植了300畝的藏藥材,隨著合作社藏藥材產量的增加,他還準備在今年成立自己的藏藥材專賣店,開發藏藥面膜,提升產品附加值。
次仁:我們特別想帶動村里的幾戶人家,他們可以用勞動力的形式入股,最后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