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來自江南水鄉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前恒文質彬彬,您很難想象他長期關注于扶貧領域,深入農村十幾年,做過很多減貧研究,每當提起農村貧困人口生活的變化,他總是有很多的話要說,很多的感受要講。
陳前恒:2005年開始關注貧困削減。在全國選了兩個縣,每個縣又選了兩個村,其中一個是甘肅省渭源縣紅峴村,當時到這個村去調查,被村子貧困的景象震驚了。
陳前恒說,剛接觸紅峴村時,紅峴村的房子基本是土坯房,有的房子甚至在風雨中搖搖晃晃。村里全是黃土路,下雨一走一呲溜,很容易滑倒。電力設施也不通暢,電壓不穩,當地人干脆點蠟燭、煤油燈,至于孩子們,多是因為家里經濟條件不好,早早的輟學。這里的貧困是代際傳遞的,令人感到絕望。
陳前恒:這個村我從2005年一直跟蹤到現在,每年都要進行調查,所以對村莊非常了解。經過政府的扶貧,村莊的變化非常大。有幾個方面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老百姓不愁吃穿了。其次政府把小學翻修了,小孩上不起學的現象沒有了。第三醫療這一塊,農民覺得看病貴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主要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產生了非常大的效果。第四土坯房已經被逐個消滅了,成了磚瓦房,有一些農民住上了樓房。
紅峴村的變化非常巨大,村民生活更加幸福,貧困兩個字已經離他們漸漸遠去,陳前恒將這些年的跟蹤調研寫進了報告,并獲得了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不斷進步,貧困人口不斷減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扶貧工作,關心人民福祉,特別是近五年來,黨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農村扶貧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制定了一整套開創性的農村扶貧政策,投入了巨額扶貧資金,動員了政府系統內外的大批扶貧力量,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貧困面貌。
陳前恒說,紅峴村的變化,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減貧,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的一個事實縮影,紅峴村所經歷的變化過程,概括起來有4點,這4點也是40年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能夠擺脫貧困的關鍵點。
陳前恒:第一是中國特有的土地制度;第二是改革開放以來,高速經濟增長創造了機會;第三是中國特有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第四是政府出臺了很多支農惠農強農的政策。
農民擁有了土地就可以進行生產,這是解決溫飽問題的重要基礎,村集體的成員還可以擁有宅基地。改革開放40年來持續的高速的經濟增長使得農民脫貧產生了有了根本的動力。農民可以擺脫土地的束縛到城里打工,現在打工收入成了農民收入的來源之一。
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專門成立扶貧機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我國扶貧工作的特點是以政府為主導,能夠有效的動員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力量辦大事,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到決勝階段。陳前恒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減貧人口占全球減貧人口超過70%。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很多貧困地區相繼摘帽,仍在攻堅的地區農村居民收入也在較快提高,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展望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陳前恒:要實現共同富裕,貧困地區的人不能掉隊。我相信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一定能全部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