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9日消息(記者季盈盈 南江臺余鵬 江來)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昔日撂荒地,今變丹參園。近年來,四川省南江縣結合生態經濟發展和今年全縣脫貧摘帽實際,積極通過集約規模經營、調優農業結構、政策扶持等舉措激活農村撂荒地“沉睡”資本,幫助農民朋友增收。
農村撂荒地一直是不少地方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集約規模經營方面,四川省南江縣的很多鄉鎮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沙壩鄉大灣村是南江縣北部山區一個貧困村,該村2018年共有建檔立卡貧困群眾33戶132人,山林多、耕地少,傳統農業產出比較效益低,當地村民收入基本都是以外務工為主,村里累計撂荒土地70余畝。沙壩鄉大灣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唐長茂:
唐長茂:有很多人出去打工了,土地沒有利用上,地里長的雜草特別多,與他們聯系,他們也愿意拿出來,我們就更好的把撂荒地利用起來了。
丹參是一種使用廣泛的中藥材,具有種植條件不高、藥用市場價值大等特點。大灣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唐長茂介紹,大灣村收入來源匱乏,這讓工作隊把目光聚焦到了丹參種植和70余畝撂荒地上。
唐長茂:2018年,沙壩鄉開始大力發展丹參產業,大灣村貧困群眾除了小養殖、小種植、小加工、小經營“四小產業”發展外,沒有其它產業收入來源,我們通過召開集體會議,今年2月,工作隊把目光都聚集到村里70余畝撂荒地上,進行了開發利用。
經過多次會議討論,隊員們也找到專業人員對村里的撂荒地進行了土質土壤檢測。大家把這個想法在駐村工作群里一說,沒有想到,還真有人找上門來,說要租村民的撂荒地發展丹參中藥材種植基地。沙壩鄉大灣村村民趙明方:
趙明方:地荒了這么多年,村上要流轉種丹參,我們懷疑是否丹參能種出來。
幾年不耕種的撂荒地長出了半米高的雜草,這樣的地能產丹參嗎?趙明方等村民始終不相信工作隊能把這件事干成。在前期土地協調上,工作隊就碰了壁。沙壩鄉人大主席董立龍決定,村兩委給發展政策,村黨員干部帶頭吃“螃蟹”,他們以入股方式先后籌資20余萬元解決前期資金短缺問題。沙壩鄉大灣村支部書記萬彪:
萬彪:我們四個干部投資二十幾萬解決前期的資金問題,我們示范,讓群眾參與到里面來。
在村民看來,“地空著也是空著,租給別人還能有租金呢”,就這樣,包括70余畝的撂荒地在內的200畝地也流轉到了黨員產業示范基地,隊員們加班加點,配合施工機械,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就把地整理了出來。
青山環抱,藍天白云下是沙壩鄉大灣村鱗次櫛比的梯田,今年3月,200多畝的丹參種根全部種下了地,趙明方等52名村民除了有土地流轉費外,還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
趙明方:我有九畝多土地,每畝300塊錢的租金,我們在里面務工,每天零工100元。
村兩委給政策,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基地跑市場、專合社管技術,大灣村探索的村兩委+專合社+基地+農戶+訂單“5+”集約經營模式,得到了群眾的認同,也吸引了其它村加入隊伍。沙壩鄉草壩村村主任田旭光:
田旭光:草壩村種了丹參1300多畝,有80%的老百姓都參與到合作社來學技術和務工,參加種植丹參,為了脫貧致富。
如今,沙壩鄉規模種植發展丹參種植2000多畝,是當地扶貧產業重要支柱,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000萬元。沙壩鄉人大主席董立龍:
董立龍:沙壩鄉推進丹參產業,實行的是“5+”模式,村兩委加專業合作社,加基地,加農戶,再加干部示范園,我們以訂單銷售的模式來推動產業的發展,和九合堂簽訂了訂單合同,他們保底價收購,所以老百姓就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