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28日消息(記者李偉民 甘肅酒泉臺楊逸飛)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存在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滿眼望不盡的茫茫戈壁,被稱為“死亡之地”。如今,當地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非耕地設施蔬菜無土栽培示范基地,曾經的戈壁灘,成為農業休閑觀光旅游和農民增收的聚寶盆。
一大早,酒泉總寨鎮沙河村村民范立德就拉上采摘好的蔬菜,趕到酒泉春光蔬菜批發市場,打算買個好價錢。
范立德:這都是我們那邊石頭大棚出來的,品質相當不錯。我們的價位是不是稍微高一點?
范立德家的大棚就建在茫茫的戈壁灘上,大棚周圍方圓200公里都是寸草不生的荒灘。與我們常見的大棚不同,戈壁灘上的大棚不是用土或磚砌起來的,而是就地取材,像范立德家的溫室,八九十米長的墻體,全部都是拿石頭砌的。這樣的石頭大棚,造價比普通的大棚節約了三分之一。
范立德:誰都不會相信戈壁灘能種出蔬菜來,你到戈壁灘上看,真的荒涼,一眼望不到邊全是石頭和沙子。
酒泉市地域廣闊,占甘肅省國土面積的42%,但是地表多為戈壁。特別是酒泉市肅州區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有效耕地面積只有60多萬畝,而戈壁灘面積卻達到了100多萬畝。適宜發展非耕地節水農業。
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張國森介紹:
張國森: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人均不到3畝地,我們向戈壁灘要地,把戈壁灘變良田。
想要把戈壁灘變良田,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土壤。在戈壁灘上,裸露在地表的都是這樣大小不一的石頭,即便下挖一兩米的深度,看到的還是石頭。可是,如果從現有的耕地上取土過來,就會對土地造成破壞。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崔海成:
崔海成:我們主要采用這個玉米秸稈、牛糞、廢舊的蘑菇棒為原料配制栽培基質,代替土壤,解決了非耕地上缺土的問題。
要想在戈壁灘上種植蔬菜,灌溉又是一大難題。戈壁灘上沒有水,只能打井或是引祁連山的雪水。因此,節水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崔海成:主要是配套節水滴灌,不有就是配套水肥一體化這些設備,最少是土壤上傳統溫室節水在百分之五十。
戈壁灘的光照條件好,蔬菜產量也高,給農民增加了不少收益。
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張國森介紹:
張國森:通過在非耕地推廣有機生態無土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發展技術,已利用非耕地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主要進行日光溫室蔬菜和食用菌生產。非耕地日光溫室產業的發展,引起了國家、省、市區各級領導和科研院校的高度關注。
非耕地日光溫室蔬菜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蔬菜生產效益?傉澈拥姆读⒌,個人經營非耕地日光溫室15座,2015年種植的番茄、黃瓜、辣椒等蔬菜畝產量突破1萬公斤,畝均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與常規土壤栽培溫室相比,增產增收幅度達到30%以上,在個人增收致富的同時,也為周邊種植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肅州區總寨鎮沙河村村民范立德:
范立德:我種10畝大田,等于我好一點的話一個棚兩個棚就可以把收入做回來了。
發展戈壁農業的同時,當地相關部門聯合科研院校和單位,在非耕地新型日光溫室示范、栽培基質配方、育苗基質配方、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病蟲無害化綠色防控、智能化自動控制等領域全方位廣泛開展試驗研究。
從2010年開始,石頭大棚里引入了先進的智能管理系統,農戶通過手機就可以遠程管理大棚。肅州區總寨鎮沙河村村民范立德:
范立德:我在家里面也可以,遠程就可以操控,把棚簾子就可以升起來。
目前,肅州區已經在1萬多畝的戈壁灘上建成了7700多座溫室大棚。當地的農戶不僅把蔬菜運往城區市場銷售,有的還注冊了自己的蔬菜瓜果品牌,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
同時,當地已培育農村經紀人、運銷專業戶46人,吸收農民創業536戶,吸納周邊富余勞動力3400多人,還先后引進了10余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一步提高了集約化經營水平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張國森:
張國森:戈壁灘上的蔬菜大棚有利于規模生產規模經營,也更有利于蔬菜的品牌化。作為國家級示范園區,確實起到了示范作用。今年我們要擼起袖子加油干,規劃出2000畝戈壁灘再新建1600座石頭溫室,為農民帶來更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