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民生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兩會的熱門話題,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民生建設,更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
如何增強獲得感?在很多代表委員眼中,補齊基層民生短板,才能讓更廣大的民眾感受到獲得感。在昨天的兩會會場里,記者就捕捉到了代表委員們針對三農問題,尤其是基層民生問題提出的困惑和建議。話語中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焦慮,而焦慮的背后,是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針對當下,不少農村市場充斥著假冒偽劣的食品、用品的現象,全國政協委員潘曉慧認為,這不僅嚴重危害了農村群眾的健康,還會成為他們因病返貧的一個成因。這一問題,必須解決。
潘曉慧:村民缺乏辨識能力,比如“六個核桃”有6、7種品種,就諧著音,一般老百姓辨不出真假。懲治力度還得加大,希望能夠斬草除根,給老百姓一個放心的食品用品安全環境。
部分農民缺乏食品安全與營養的相關知識,而農村留守兒童最缺的是父母的陪護和家庭教育。身為農民工的人大代表周振波對留守兒童問題格外關注。
周振波:那時候我們打電話,小孩才三歲,他媽媽去接他,就讓他媽媽抱著他,我叫他,一開始就不吭聲,然后再叫他還是不吭聲,有時候叫到第三聲,如果再叫他,他嘩一下就哭出來了。
對留守兒童來說,關心關愛是問題,文化教育更是問題。近年來,我國一些農村中、小學教師特別是年輕的優秀教師不斷流失,導致農村教師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北票市尹湛納希高級中學教師劉宏艷認為,城鄉教育資源亟待平衡。
劉宏艷:農村山區中小學,師資還是缺乏。特別是音體美,英語老師,師資不夠。這塊我想要加大教師培訓或者是招聘教師,把老師補充完整。
說完了留守兒童,代表委員們還非常關注留守老人群體。我國農村“空巢”問題嚴重,原有的贍養模式無法延續,農村養老變得棘手。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錦州市松山區新區巧鳥辦事處鮑家村村民委員會委員龐輝建議,應建立施行城鄉一體化養老保險機制:
龐輝:現在發放養老金沈陽市145元,錦州是85元錢,對一個老人來說杯水車薪。針對農村養老問題,國家應該加強監督和管理,提高農民的保障水平,讓農民家庭也想城鎮一樣參加養老保險。退休以后,享受和城鎮一樣的待遇。
農村的留守老人由于經濟和地理條件限制,醫療往往成了生活中的一個大問題。現在,各大城市的大醫院里,醫務人員長期保持高負荷的工作狀態,基層醫療機構卻門可羅雀。全國政協委員何偉建議,分級診療應真正下到縣鄉村,實現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
何偉:高端的人力資源必須真正下到縣鄉村去,國家整個經費的傾斜,醫保的錢應該拿20%花在基層。把群眾預防、診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治好。
就業與住房,無疑是人們在城鎮化進程中最關注的因素。農民工普遍認為:就業,“還是城里機會多”;困惑,“住在哪兒?收入的一半不夠交房租”;夢想,“如果我們也能變成城里人,那就是最大的幸福”。為此,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常委趙曉勇建議:
趙曉勇:一、以安居導向城鎮化,重點幫助農村進城人口獲得基本住房。二、以就業導向城鎮化,重點提升中小城市和集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的能力。三、以勞動力資源開發促進城鎮化,重點幫助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村轉移人口提升職業技能。
全國兩會的會場內外,代表委員們分享自己在三農工作中的經驗和困惑,為三農發展建言獻策。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認為,農業發展穩中向好,既需要從業者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
柯炳生:對整個三農問題來說,一方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問題都是局部性、相對性和發展性的。不是說現在反映問題多就意味著行業很亂,問題是永遠會存在的。我當政協委員五年了,發現由于現在農業問題解決的不錯,所以農業界別討論的時候來的記者越來越少了。希望記者依然到這來,三農需要全社會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