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記者劉瑜穎 陳瑜艷)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近年來,浙江省的垃圾分類工作,頻頻進入公眾視野。在浙江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超過90%,4500個農村垃圾分類與減量省級試點村,每年減少垃圾40多萬噸,2013年以來在農村試驗推廣的這項“綠色革命”,成效令人矚目。
農村垃圾分類,在很多地方都是難題。浙江省金華市從2014年開始,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這個難題被一個簡單的“懶”辦法給破解了:因地制宜,實行農戶一次分類加村保潔員二次分類的模式。
浙江的垃圾分類工作是如何領跑全國的?都有哪些經驗值得各地借鑒?
上午8點,金華市金東區澧浦鎮瑣園村的保潔員葛佩生開著垃圾車,開始了他一天的垃圾收集工作。只見他來到村民家門口,拿出垃圾桶里的兩只小拎桶,把里面的垃圾分別倒入垃圾車的左邊和右邊。葛佩生說,他們的垃圾車是經過改裝的,分成了兩半。
葛佩生:車子是兩只箱的,一只會爛、一只不會爛那樣放的。
記者注意到,瑣園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擺著一只綠色的垃圾桶,桶上寫著“會爛垃圾”和“不會爛垃圾”字樣,里面分別放著綠色和灰色兩只拎桶。灰色的桶里,扔著塑料瓶等垃圾,而綠色的桶里,則是一些剩菜剩飯和果殼等等。村民黃奕能:
黃奕能:這個會腐爛,這個不會腐爛的,我們現在就兩種。
大約兩個小時后,農戶家門口的垃圾都被收集到了車上。葛佩生拉著這車垃圾徑直來到了村西邊的太陽能垃圾堆肥房。這個垃圾堆肥房被村民的苗木包圍,是一間多格式的小房子,屋面是透明玻璃板,頂部設垃圾投放口和活性炭吸附槽,底部建有污水處理系統。葛佩生把會爛垃圾放進堆肥房;不會爛垃圾的先進行二次分揀,把可回收的挑出來,其余的倒入堆放池。
葛佩生:有的可以回收的我找出來,沒有分好的再搞一下。會爛的放在堆肥那里,不會爛的會來拉走的。
在太陽能垃圾堆肥房的墻上,記者還看到一張瑣園村生活垃圾構成情況一覽表。表上全村總戶數、常住人口數,每天的日產垃圾量、會爛的多少千克、不會爛的多少千克,都記錄得清清楚楚。從表上公布的11月份的數據來看,瑣園村一個月產生垃圾近25噸,其中會爛垃圾占到50%左右。瑣園村村支書嚴紅星:
嚴紅星:我們村每個月計算的化,50%肯定看到減少的。夏天的話會爛的更加多,一般的會爛的垃圾60%左右,60-70%吧。
根據測算,農村1噸垃圾的平均清運成本為200元,焚燒、填埋處理成本每噸110元和90元。一個500人左右的村年產垃圾120噸,分類后減量60-70%,同步可減少清運費1.68萬元、處理費0.84萬元。澧浦鎮副鎮長范俊告訴記者,這樣做就是從源頭上減少垃圾,很大一部分垃圾在村里就消化掉了,不用再運往垃圾填埋場。
范俊:人均生產垃圾3公斤左右,會爛垃圾占60%左右,不會爛的40%左右,然后40%拉出去了。
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目前金華農村可腐爛垃圾的處理量中,可產出有機肥的比例為20%,全部3298個村的997個陽光堆肥房一年可以產出11萬噸有機肥。而這樣的農家肥是大家搶著要的寶貝。
村民:這些肥料農村肯定喜歡的哇,田里面、菜里面都用得到的。好幾個人都拉到山上,給樹苗當肥料去了。
現在看來如此成體系的一套垃圾分類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開始村民們并不接受細致的垃圾分類法,瑣園村的婦女干部嚴紅艷深有體會。當初為了宣傳垃圾分類,她不知道挨了多少罵、吃了多少閉門羹。
嚴紅艷:開始的時候叫他們分,‘吃吃沒你們這么空’這樣罵過來的,‘又不是城市里,我們是農村,要這樣子分起來干嘛’都這樣說的。一天到晚被他們罵。
雖然宣傳工作做了一大堆,鎮村干部是說干了嘴、跑斷了腿,但是卻收效甚微。澧浦鎮分管垃圾分類的副鎮長范俊回憶,眼看著垃圾分類這件好事情推行不下去了,他們只能轉變分類方法,把垃圾分成四類簡化成兩類,并且用農民們都能聽懂的“會爛、不會爛”來表示。
范俊:因為太復雜了,老百姓接受不了,他們就是沒辦法分,分得很亂,所以我們后來想了其他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簡單易行的,就是會爛、不會爛。
沒想到,“會爛、不會爛”這樣的說法看似很土,但這個“懶辦法”卻非常地管用。這樣的分法在澧浦鎮推行以后,其他鄉鎮紛紛效仿,通俗易懂的分法一學就會。現在的金華市農村,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小學生,說起垃圾怎樣分類,個個都是張嘴就來。
村民:現在我們懂了,水果這類會爛就放在會爛的那個垃圾桶里,不會爛的,牛奶盒、塑料袋、飲料瓶這些擺到不會爛的垃圾桶里。廚房里的那些,果皮,都要放在會腐爛的垃圾桶里;零食包裝袋,還有飲料瓶,放在不會爛的垃圾桶里。
金東區是金華市傳統的農業區,以盆景苗木、蔬菜種植為主,發展以“農”為特色的休閑旅游業,具有明顯優勢。但是,多年來,農村生活垃圾日積月累,一度成為美麗鄉村嬌容上明顯的污點。而如今,走在瑣園村村道上,冬日暖陽照在整潔干凈的地面,讓人特別愜意。村民嚴文艷
嚴文艷:以前垃圾是亂扔亂放的,滿地都是,水溝里等什么地方都有,現在村民很自覺了,垃圾分類分得很好,現在蚊子蒼蠅都少多了。
2016年9月29日,澧浦鎮瑣園村作為旅游景點正式對外開放。村民范素妹在家門口擺了攤子,賣起了土特產。范素妹告訴記者,她已經快70歲了,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每天有幾百塊錢的收入。
范素妹:生意好的,菱角臨時摘的,自己的都是土特產,花生也是自己做的,姜糖自己做的。我女兒說回來要做面條、包餛飩,還有餃子、雞蛋什么都想做。
到2016年底,金華市鄉鎮覆蓋率和村莊覆蓋率分別達100%和98.1%。農村垃圾大幅減少。村莊整潔了,帶動了古村落觀光、休閑農業、民宿經濟等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據統計,2016年,金華市農家樂接待游客2276.7萬人次,營業收入27.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5%和30.38%。
很多人把金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稱之為中國農村的一場綠色革命,正是因為它切中了長期困擾農村的垃圾處理的難題,也非常符合美麗鄉村的發展方向。住建部總經濟師趙暉
趙暉:每個省要培育三個以上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示范縣,金華是榜樣,金華的經驗打算每年都推升級版,改進、升級、完善,方方面面,然后我們明年再推金華的2.0版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