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紅河3月18日消息(記者 趙貝貝)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這座曾以“世界錫都”聞名的工業城市,正通過“梨花經濟”與“低空經濟”的雙輪驅動,探索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新路徑。2024年以來,個舊以花為媒、以云為翼,打造出四季可游、三產聯動的文旅新格局,為旅居者呈現了一座“云端翱翔與田園詩意共生”的魅力之城。
梨花經濟:從“春日限定”到四季富民鏈
仲春時節,個舊市加級寨梨花谷、梨源哨沖等地萬畝梨花競放,如雪似云的花海與青磚黛瓦的傳統村落相映成趣。“早些年,守著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現在村里帶著大家搞農家樂,每天毛收入也有一兩千元。”村民劉紅艷說道。隨著萬畝梨花谷的名頭越來越響,加級寨村民放下了刨玉米的鋤頭,鉆進廚房鼓搗起山茅野菜、臘肉和土雞,經營起了農家樂與民宿。2024年梨花賞花季期間,個舊共接待游客11.9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48.43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8.67%和104.94%,劉艷紅經營的農家樂日均收入超千元,“守著梨樹就能掙錢”成為現實。
游客紛紛涌入梨源哨沖賞花(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游客紛紛涌入梨源哨沖賞花(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春季賞花,秋季品梨。2024年,隨著梨樹種植面積的擴大,畢業紅村魯沙梨年產量達3萬噸,除了直接售賣鮮果,還有什么辦法能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呢?返鄉青年孫紅彬陶麗夫婦經過4年摸索創立了自己的秋梨膏品牌,引進標準化生產設備生產秋梨膏,不僅解決了自家梨果的銷售問題,還幫助不少村民解決了外銷難題。“去年我們向農戶收購了20噸梨,產出超過六千瓶秋梨膏,產值達8萬元。”陶麗告訴記者。2024年,畢業紅村梨產業總產值突破4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60萬元,實現了從“賣鮮果”向“賣產品”的轉型。此外,梨酒、梨膏等深加工產品與電商平臺合作,銷往全國多個省份,成為游客“游紅河必購伴手禮”。
陶麗(左一)正在向游客介紹自己家生產的秋梨膏(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此外,哨沖村依托百年梨樹資源,打造“梨源哨沖”文旅品牌。通過改造閑置院落為梨園民宿、咖啡工坊,并引入洼居美術館、錫瀾書院等文化地標,該村2024年梨花季接待游客8.53萬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長101.1%。20余戶返鄉村民通過經營民宿、手作工坊實現家門口就業,昔日“空心村”重現活力。
低空經濟:云端運動撬動城市轉型
2024年11月,國內首個滑翔傘特技公開賽在個舊老陰山與金湖間舉行,100余名選手在400米落差間完成高難度動作,賽事全網關注度達6.65億次。依托老陰山滑翔傘基地與卡房鎮魔法山航空飛行營地的獨特優勢,個舊“滑翔勝地”品牌迅速出圈,帶動周邊景點客流量激增30%。
2025年3月,云南紅河魔法山航空飛行營地正式簽約,未來將建成集飛行培訓、航空旅游于一體的國際級基地,日均接待能力超百人,項目預計在2025年內完成建設。“項目完工后不僅可以作為培訓學員、舉辦賽事的重要場地,也讓舍俄迷這片偏遠的地區成為專業運動員們青睞的滑翔傘飛行基地。還能讓我們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看娃、養家三不誤,以低空經濟賦能鄉村振興。”卡房鎮鎮長張洪武說道。
正在訓練的滑翔傘運動員(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個舊通過“梨花經濟”與“低空經濟”的季節互補,構建了“春可賞花、夏可避暑、秋可摘果、冬可翱翔”的全季旅游體系。金湖夜游、農耕研學等項目的加入,進一步延長游客駐留時間,推動“一日游”向“多日深度游”轉變。2024年,個舊文旅產業總收入突破2000萬元,其中梨花經濟與低空經濟貢獻超八成。農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23%。
從萬畝梨海的田園詩意,到金湖上空的自由翱翔,個舊以創新破題,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為資源型城市轉型與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本。在這里,旅居不僅是棲居,更是一場與自然共生、與未來同行的探索之旅。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