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在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旗府所在地音德爾鎮,活躍著一批北京名師。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的專家分別在扎賚特旗幼兒園,音德爾第一、第四小學,音德爾第三、第四、第五中學等,開展送教送培活動。
扎賚特旗教育局局長李建國說:“北京與內蒙古開展科教幫扶以來,極大開拓了本地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激發了教育改革活力,起到了積極示范引領作用。”
掛職音德爾第一中學副校長的北京第十中學副校長歐慶勝介紹,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是治本。通過干部跟崗培訓、骨干教師培訓、遠程教學互動、實時在線咨詢等對口協作形式,提高當地教育水平,目的是全面提升人口素質,進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智力扶貧,就是要解決“思想和思路的貧困”,解決“能力和信心貧困”。北京與內蒙古扶貧協作不僅體現在義務教育,更直接體現在智力扶持貧困人口上。
北京與內蒙古教育協作扎賚特旗農牧民培訓班上,一條標語引人注目——長志氣、長技能、長信心。北京來的科技專家正在講授“做新時代新型農民”,80位參加培訓的農牧民群眾專心聽講。接下來的課程包括:水稻玉米種植、黑木耳新菌技術、肉牛肉羊生豬養殖、農機作業與交通安全等。培訓內容實用,專家講授生動,農牧民學到了實用技術,積極性高漲,堅定了脫貧的信心。
在培訓班上,北京來的專家講授的一項技術——掛袋木耳全方位立體栽培技術模式,讓珠日根嘎查(村)貧困戶趙國軍受益良多。通過學到的黑木耳培植技術,趙國軍每年都能賺4萬多元,成功脫貧。“掛袋木耳全方位立體栽培技術,可使每畝效益提升6倍至7倍,產出的木耳耳型好、品質高。目前合作社有40多戶農牧民成為黑木耳專業戶,帶動貧困人口56人。”嘎查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和平介紹。
包哈敦巴拉在培訓班上學到了養豬技術,現在已成為村里的養豬大戶。前些年,由于孩子夭折、妻子離婚、自己出車禍等一系列變故,讓包哈敦巴拉喪失了生活的希望。多年來,扶貧干部對他進行重點幫扶,幫他發展養殖,讓他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最感謝的人就是扶貧干部,是他們把我從消沉和貧困里拽了出來。”包哈敦巴拉說。
北京與內蒙古開展教育扶貧,給興安盟貧困人口帶來了由內而外的變化。扶“智”又扶“志”扭轉了貧困人口“等靠要”的消極思想,鉚足干勁增收,信心百倍過好日子,貧困人口迎來脫胎換骨式的轉變。
轉變的還有社會治理理念。
北京市創新推出“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而這一基層綜合治理模式已經引入到扎賚特旗。
2018年10月,扎賚特旗從北京市豐臺區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組建了一支專業團隊開展大數據平臺建設,建立扎賚特旗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被組織選派來的北京市豐臺區園林綠化局干部劉雪檀就是這個“大數據”專業技術團隊的核心人物。
“掛職期間,我要完成兩大項工作,一項是社會數據資源管理,也就是大數據工作;另一項就是建立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劉雪檀說。
截至目前,團隊共召開各類交流培訓會議20余次,培訓人員80余人次,匯聚各類數據70余萬條。大數據平臺上線運營后,扶貧、公安、民政、人力等多個部門的數據信息在這一平臺上實現互通、共享,居民只要打個電話或發個微信,就會得到有關部門的上門服務。目前,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已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強化城市監管的重要支撐。(記者 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