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3月19日消息(記者韓雨晨 周思楊)3月18日清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下稱“天職師大”)第十批新疆職教支教團55名師生啟程前往新疆和田地區開展為期百天的支教工作。這一場景,正是天職師大多年來著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縮影。
在距天津濱海機場二十余公里外的天職師大校園里,一場意義非凡的京津冀協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培訓會拉開帷幕。會上,由天職師大倡議,京津冀三地22所學校共同發起的京津冀地區首個“京津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集體備課共同體”(下稱“共同體”)正式成立,標志著京津冀三地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開啟深度合作新篇章。
共同體揭牌儀式(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也是思政課核心內容。活動中,中央民族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22所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發起單位分批次上臺簽約,14所成員單位率先加入,標志著三地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的深度合作,為三地教師提供了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有助于培養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素質人才。“天津市以‘大思政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為牽引,著力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教育教學,體現了我們新時代思政課教師的責任擔當。”天津市教委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處副處長滿榮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發揮京津冀三地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協同共建機制,推進京津冀同上一堂大思政課政策,定期開展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活動,推進我們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共用。”
在簽約儀式結束后的示范課備課會現場,氣氛熱烈非凡。中央民族大學的陳麗明、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的吳博和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的宋瑞璇三位教師分別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示范課展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思政課教師吳博向記者分享著自己的備課心得:“我本次示范課講的是該教材中《中華一家與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的部分內容。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在課程中引入大量生動案例、設置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專題討論,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族人民心中的深厚根基。通過參加此次培訓,我對協同推進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的教學工作充滿信心。”
吳博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示范課展示(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作為中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搖籃,天職師大在職業教育領域成果豐碩,并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此次,天職師大也作為共同體倡議方,深化區域教育合作、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在全國非民族院校內,我們較早開設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這門課程,在今年9月,我們也將面向所有大一新生開設這門課程。”天職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葆春表示,近年來,天職師大兩次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累計為西部省區輸送千余名公費中職師范生,同時建立了“津門石榴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育人基地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思政課重點實驗室,“我們希望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深化三地合作,提升課程質量,為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貢獻力量。”
各族學生的笑容匯聚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思政課重點實驗室”中(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當飛機緩緩落地新疆,京津冀協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培訓會也圓滿落下帷幕,但大家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探索與實踐并未停歇,一幅更加宏大的民族團結畫卷正在三地的共同努力下徐徐展開。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