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廣網天津頻道《“本土書記”馮翠玲在“國際化”學院中促黨建》的報道中,即將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藥學院)黨委書記馮翠玲扎根在基層,辛勤耕耘。這位優秀的共產黨員憑借她堅強不失韌性,甘于奉獻不辭勞苦,溫婉不失堅毅的魄力在基層黨組織中筑起紅色堡壘,承擔和發揚著一位黨員應有的責任和風采。
殊不知,這位工作中的“女強人”還一度與病魔相抗爭。
癌癥來了:作自己的思想工作
有一段時間,馮翠玲的身體持續消瘦,但囿于工作原因,一直沒有機會前往醫院檢查。2001年12月的一天,在丈夫的督促下,馮翠玲前往天津市腫瘤醫院進行體檢。“我一直是在學校做檢查的,但是如果真是惡性病,學校的醫療設備也不是輕易就能解決的,所以我直接去了腫瘤醫院,心想著最后檢查出什么就是什么了。”還在做著B超,馮翠玲就被告知查出患上了典型惡性瘤,由于類型不是很好,醫生建議住院,馬上手術。
病情來得突然,馮翠玲哭了,她想到學校里的工作還沒有交接。一個上午,馮翠玲火速回到學校辦理交接事宜,“前天還開車送我們回家,今天就得病了。”馮翠玲的同事驚訝到。
手術前,馮翠玲一夜沒睡,給自己寫好了兩封遺書。遺書里有她對女兒的牽掛,有對丈夫的囑托,對父親的擔憂,也有對自身的安排——捐獻遺體。
出院以后四個月,馮翠玲便回歸工作。為了不耽誤工作,她選在周五去化療,方便周六、周天休息后不影響周一的工作。一年的時間,馮翠玲前后進行了20次化療,嘔吐厲害,睫毛、眉毛、頭發脫落等藥物反應折磨著馮翠玲。病中的馮翠玲便帶著假發“偽裝”成正常人進入工作角色。
馮翠玲的工作能力被學校黨委所認可,2003年馮翠玲臨危受命成為藥學院黨委書記。學院初期,馮翠玲擔負起書記和副書記的工作職責,事無巨細,甘做“擺渡人”。
2012年2月,馮翠玲病情復發,22次的化療,頭發再次脫落。
“一樣的患病經歷,一樣的化療過程,這次我有經驗。”談起兩次與病魔的接觸,此刻的馮翠玲顯得是那般“云淡風輕”。
“第一次患病,我37歲,有恐懼也怕死。但是害怕之后,我就尋思,這么多年都是我在做別人的思想工作,所以我嘗試著做自己的思想工作,積極地配合醫生治療。”
術后,馮翠玲自學了二十四式太極拳,每天堅持鍛煉一直到現在。堅強而樂觀的她在醫院化療期間還曾化身講解員,為同樣的病患疏導心情,提供康復建議。
“擦地馮”工作生活兩不誤:背著女兒促黨建
1986年,馮翠玲留校做輔導員。當時發展黨員,進行黨建活動一般是在周末、晚上等課余時間,24歲的馮翠玲帶著女兒一起去學生支部進行支部生活。
“爸爸媽媽在農村,身體又不好,公公婆婆當時還年輕,還沒退休沒法帶孩子,所以閑暇時間只能我帶。”談起女兒,馮翠玲很開心。“我在大教室給學生開會時,女兒就在旁邊。”或許是受媽媽的影響,馮翠玲的女兒從小就被鄰居說成像小老師。
“工作的時候就努力去做,晚上、周末回家,家里的事情也要做,對于孩子的教育也不會放松。”馮翠玲說,“看到家里臟,心里不舒服,就想拖干凈,也是一種習慣吧。”為此,女兒給馮翠玲起了“擦地馮”的綽號。
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是馮翠玲的工作信條。而對家庭的熱愛,對家人的關懷也顯露在馮翠玲的談吐里。工作生活兩不誤是“擦地馮”的耀人之處。
父輩影響入黨:黨性漸深信念愈堅
馮翠玲的父親是老黨員,1976年毛主席逝世,一度堅強的父親哭了,父親對黨的熱愛深深影響著還在上小學的馮翠玲。1984年,馮翠玲受身邊黨員的影響,申請加入黨組織,雖然當時對黨的理想信仰還不清晰,但“黨員是好人,是優秀的人”是馮翠玲作為一名黨員而光榮自豪的堅不可破的信念。
入黨后,經過黨組織生活的歷練、培養,馮翠玲對黨的認識、感情才慢慢成熟加深。
“從建黨那天起,我們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我們的終極目標,雖然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還面臨一些困難和矛盾,但我們黨偉大之處就在于克服困難。”
第一次以全票當選十九大黨代表的馮翠玲表示有壓力,當選后不久,便有退休的同事來找她反映問題。“我把他們反映的問題都記錄在本子上,十九大之后的五年履職期包括現在開始,我會盡最大努力學習,多和基層師生接處,向黨中央傳達基層聲音。”
馮翠玲特別喜歡吃脆脆的桃子,在她第一次生病出院回到家,站在陽臺上吃著喜愛的桃子,看著夕陽,“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又活過來了。”
經歷過生與死的考驗,馮翠玲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珍惜每一天的生活。這位寫過遺書的書記和往常一樣平和地接待著生命中的每個人,處理著每件事。(央廣網天津頻道褚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