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像人類一樣觀察和理解世界,計算機需要什么能力?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鄭南寧看來,這是發(fā)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11月6日至8日舉行的2020中國自動化大會期間,包括20余位院士在內的上百名業(yè)內專家,圍繞“智能制造”“機器學習”“智慧城市”等熱點話題,展望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與未來發(fā)展。

  “使機器具有常識推理和對象屬性識別的能力,我們就能在某種程度上使機器‘學會如何學習’。”鄭南寧進一步解釋,人類在許多場合依賴常識判斷事物的屬性或變化,使用較少數據就可以在廣泛的問題上表現出智能行為。

  從無人駕駛到無人工廠,從機器人手術到“腦機接口”,人工智能正在迎來更大規(guī)模應用,也面臨新的技術瓶頸。如何提升自主學習效率、減少算法“黑盒子”,即是近年來基礎研究著力的領域。

  不少專家在探討中還表示,對于我國人工智能產業(yè)來說,不僅要積極擁抱新的基礎技術突破,同樣急需提升自立自強能力。

  “我國工業(yè)向大型化、高速化、精細化、自主化發(fā)展,對高端大規(guī)模可編程自動化系統提出迫切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孫優(yōu)賢舉例說,要下功夫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廣域協同高端大規(guī)模可編程自動化系統,并在國家重大工程和關鍵基礎設施中推廣應用。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技術飛速發(fā)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yè)深度融合,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一場深刻的產業(yè)變革正在到來。(記者董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