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基站、中國高鐵輻射大,對人體有害?電子煙無毒無害,還可幫助戒煙?饑餓能夠“餓死”癌細胞?近視能夠治愈……經常刷微博、看小視頻或逛朋友圈的人,或多或少都與這些“科學”流言見過面。其或冠以“重大發現”,或標注“真相揭秘”,或寫明“健康忠告”,總之是端著“不看終身后悔”的架勢,侵擾著人們的生活。日前,由中國科協揭曉的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在將它們一“榜”打盡的同時,再次證明讓科學“跑贏”科學流言的價值與意義。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一直是辟謠者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更何況,造謠者在當下不只有“一張嘴”,還加上了“一副鍵盤”,網絡流言傳播得更快速更廣泛,引發了網絡與現實的雙重秩序紊亂。很多流言盜用科學的修辭,冒充科學的權威,披上科學的外衣,用羅列專業術語、援引國外科學期刊等方式,將偽科學藏匿其中,無疑又加大了辨別求證的難度。
雖說流言成不了真理,但謬誤重復一百遍,就可能因為被廣泛接受而成為共識。所以,即便難度再大,遏制科學流言都是一項重要且必要的工作;遏制網絡時代的科學流言,更要用網絡時代的方式讓科學“跑贏”科學流言。科學流言最需要科學來證偽,必須在如何“跑贏”上多想想辦法。
想“跑贏”,首先要琢磨的是如何超越,也就是辟謠這件事。辟謠可是個技術活,與科學流言爭流量,對“科學”流言及時制止、及時止損,得講究方式方法。
辟謠平臺必須權威。權威專家及時出手,才能撕破流言虛假的面具,擠壓其生存空間。近年來,果殼網、松鼠會等網絡辟謠平臺聚集各領域專家學者,進行了有益嘗試;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手打造的“科學辟謠平臺”已經啟動,有助于切實提高辟謠信息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更有利于形成“廣泛匯聚、科學解讀、矩陣傳播、源頭阻斷”的辟謠機制。
辟謠方式必須接地氣。辟謠,意味著不良影響已經產生,此時必須針鋒相對地加以反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高精尖”的科學原理,少一些專業性術語、多一些大眾化語言,也要多借助短視頻平臺等受眾廣泛的渠道,與流言“賽跑”,與流言“搶市場”。
想“跑贏”,還要琢磨怎么一路“跑贏”,也就是科普這件事。辟謠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但我們不能僅僅跟在已經生成的科學流言后面窮追不舍,還要想辦法從源頭上阻斷。做好科普工作、增加高質量科學信息的供給、提升公眾素養,讓每一位公民都能筑起針對流言的防火墻,在全社會形成不信謠、不傳謠的良好風尚,各類辟謠平臺、廣大科學工作者、各類相關媒體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科技進步是識謠辟謠的有效利器,當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當越來越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我們也會因此更有能力撕掉科學流言的外衣,不讓我們的生活被“謠”控。這或許會是徹底打敗流言的終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