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19年年初,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規定,從2020年元旦開始,分步驟推開,禁漁10年。
長江禁捕涉及11萬條漁船,近28萬漁民。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非法捕撈違法成本低,建議增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無人機、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推動集約化管理。
那么,科技如何在禁漁及長江保護中發揮支撐作用?
“一是發揮執法監管輔助功能,起到替代人工的作用,就像道路上的監控探頭,可以有效地對違規行為進行記錄,這樣就不需要那么多執法人員到現場執法,降低執法監管成本。二是起到基礎資料收集的作用,利用相關技術收集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的本底資料,比如河流實時的水文和水質信息,還有江豚等水生生物的遷徙活動情況等,這些資料對于水生生物保護的相關研究工作至關重要。”12月17日,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資源養護處處長羅剛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與此同時,長江魚“基因庫”告急。《方案》指出,長期以來,受攔河筑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灘涂圍墾等影響,長江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髂豚、白鱘、長江鰣魚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四大家魚”早期資源量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90%以上。近年來,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占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
《方案》要求,2019年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今后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2020年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
除了禁漁,還有哪些拯救長江水生生物的手段?
羅剛介紹,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的手段和措施還包括增殖放流、設置人工魚巢(礁)、棲息地修復、江河連通、水生生物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瀕危物種人工繁育,以及禁止違規挖沙、筑壩等涉水工程。還有水利工程的生態調度等,特別是在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一定要盡可能減少,因為一些水利工程會阻斷魚類洄游,導致魚類不能繁殖,如果一定要修建,也要配套建過魚通道或其他過魚設施。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資料顯示,水壩是近百年來造成全球1/5淡水魚類滅絕、威脅的主要原因。
“世界上幾乎已經沒有不被水壩箍起來的河流。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地區開始反思以工程為主的治水思路,開始倡導‘為河流讓出空間’‘為洪水讓出空間’‘建立河流綠色走廊’等,以恢復健康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及其生態功能。”羅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