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一直在路上的工作。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現在很難說是否成功。”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首席專家洪小舟表示,若要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在通向成功的路上。
盡管智慧城市已經是各政府進行城市發展勢不可擋的趨勢,它尚未成為所有城市力推的發展主軸,而且成功的榜樣并不多。在今年熱鬧登場深圳的高交會上,華為再次呼吁智慧城市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洪小舟告訴記者,許多城市寧可將資金更多地投入于公共設施領域,并未發現智慧城市是新的數字時代的產業抓手。
“除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意識與概念有待轉換,建設資金、政府的跨部門溝通、基礎建設的數據統籌,都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挑戰。”洪小舟說。
今年,達沃斯論壇上頒發了五座獎項給全球的智慧城市,濰坊成為唯一一個代表中國入選的城市。另外,在全球300多個城市中,濰坊成為少數六個獲得巴塞羅那智慧城市提名獎的城市之一,并且再度成為中國唯一獲獎的城市。當然,濰坊的成功,絕對和濰坊市政府本身的執行力,以及華為在智慧城市的戰略方向脫不了關系。
華為在智慧城市的概念是:要通過城市神經系統的建設,為人類帶來一座座思維敏捷、反應高效而又各具特色的城市!叭绻汛鎯π畔⒌脑茢祿行摹⑦M行信息分析和處理的智能運營中心看做城市的大腦和中樞神經,那么城市的有線無線通信網和城市物聯網,就是城市的周圍神經系統,來實現無處不在的城市感知。”
“打造智慧城市的神經系統”的理念,已經成為華為智慧城市響亮的標簽。正如不同的神經系統形成了人類的不同性格,不同的城市神經系統代表著不同的城市定位,體現了城市的特質。華為在城市發展上,抓住了以“人”為中心的要點,發展城市的個性化,而非僅僅打造信息化系統的統一樣版。
關于這點,濰坊智慧辦副主任胡延年有一樣的見解。胡延年告訴記者,IBM從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2010年進入中國,市政府卻無從下手!拔覀冏隽嗽S多建設、付出了很多力量,但老百姓感受不到,建設者和感受者脫節!
“在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了解到所有城市的活動應該圍繞‘人’來開展,確定城市應為人民服務,市民是城市的主體!焙幽昀^續說,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手段,應讓市民切實的感受到智慧城市對他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便利。
濰坊在智慧城市的成功,說明了一把手工程的重要性。智慧城市的困難在于它經常被歸類為所謂“重要不緊急”的事件。如果不在理念上完全認同智慧城市的必要性,通過一把手有意識地強力執行它,很容易因為眼前各種項目計劃而耽延。
濰坊正是如此,在機構改革過程中,他們成立了智慧辦公室,組織專門的團隊來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胡延年說,“濰坊市委市政府對智慧城市建設情有獨鐘!
如我們所知的,濰坊成功邁入智慧城市3.0階段,而其最大的特色,是將原本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連接,晉升到物聯網的層次,并基于NB-IoT物聯濰坊建設,把維度擴展到人與物和物與物的范疇。另一方面,由于數據經過清楚的統籌,決策者做判斷時,可以獲得城市相關的數據,讓決策更加精準與科學。我們可以說,智慧城市的建設仿佛一場馬拉松,當然這一切努力結果早已揭曉,濰坊在國際和業界獲得了極大的肯定。
對于濰坊的成功,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張延德做出四個總結:第一,智慧城市的建設一定是一把手工程,因為做到數據融合、業務融合而數據融合是流程問題,只有一把手才能做好。二是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需要扎實的執行團隊,濰坊有智慧城市的執行團隊,他們近兩三年內勤勤懇懇地為濰坊規劃、策劃、進行相關實施,造就了智慧城市的成功建設。三是扎實的投資,通過市場喚醒產業。四是需要有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平臺和環境作為背后的支持。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智慧城市是一個需要方方面面“萬事具備”的建設。由濰坊政府的強力推動作為關鍵。再來,華為通過頂層設計,針對管理機制、管理組織來設計大數據局、智慧辦等機構,解決智慧城市建設橫向統籌機制的問題。在財政方面,華為引入合作伙伴構建商業模式,通過PPP、政府購買服務等等,解決政府建設資金問題。在技術層面上,華為基于“平臺+生態”的戰略,通過本身強大的ICT信息基礎技術實力,聯合豐富的智慧城市生態圈的戰略合作伙伴合作,讓各個環節的企業在各自領域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漫長、持續、迭代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持續的掌握。”華傲數據副總經理何運昌表示。身為華為的合作伙伴,華傲在智慧城市中扮演大數據解決方案的角色,亦從大數據的視角來觀看智慧城市的落成。
“每天早上鬧鐘把我們叫醒,智能家居幫我把早餐做好,我吃完早餐后,自動把車停好,帶我去上班地點。智能辦公系統可以把電腦打開,規整相關文檔,把每年要看的內容展現出來。我是企業老板,我要看企業本月經營狀況、整體趨勢、完成程度、年度完成程度,通過人工智能我能獲得立即的數據分析。下班時,人工智能與生活結合起來,覆蓋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何運昌說,這是未來整個城市的愿景,也是大勢所趨。 (記者 張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