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日消息(記者沈靜文)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天是9月1日,這個日子對于所有學校教育的經歷者,都有著“新起點”的意味。與往年相同,在今天,學生們結束假期、重返課堂;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天,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們,拿到了幾冊與學長學姐們不同的新課本。新的學年、新的第一課究竟“新”在何處?
科學離我們有多近?近到小學一年級。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這些名詞,從今天起,成為全國的“小豆包們”課堂上的關鍵詞。新版課程標準將科學課的性質由“啟蒙課程”改為“基礎課程”,課程起始年級也由三年級變為一年級。
在江西南昌,劉先生剛剛看到孩子簇新的課本。他表示:“平時一到周末孩子就希望我們能夠帶她去到南昌的科技館,作為家長真的很開心,科學不僅能培訓小孩創新探索的意識,還能培訓小孩嚴謹的科學態度,這對他們一生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傳道授業,為的是一生德行學問的養成。應試時代成長的年輕人們已為人父母,這個九月的變化,從離考試最遠的科目開始。除了科學,還有道德與法治。
河南省鄭州市緯一路小學學生耿曦曦說,以前教材叫“品德與生活”,現在叫“道德與法治”。顧名思義,新教材講求“德”,也重視“法”。教材主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高德勝說,要破題“知行合一”,德育的實效性是教材編寫過程中的重要考量。
高德勝表示,“過去實效性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挑戰,就是教師在教這門課時說教太多,教學效果不好。這次在教材當中對教師有一個新的定位,教師的教就是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的設計、組織、參與、引導,這對廣大教師來說也是有挑戰的,后續的培訓我們會跟上。”
事實上,這一冊《道德與法治》前后歷經五年編審,與新編的語文、歷史兩科一起,今年首次作為教育部統編教材,在全國所有地區義務教育初始年級投入使用。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同學們,一不小心,見證了歷史。
在統一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中,語文教材的變化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小朋友們的語文課會有什么樣的變化?魯迅真的離語文課本越來越遠了嗎?
在河北衡水市滏陽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師周方媛早早完成了自己的“暑假作業”。她翻閱手中的新版課本說,最大的變化就是開學一個月先讓孩子學習識字,再進行拼音的學習;此外,新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
周方媛說:“現在是先認字,然后再學拼音,識字量也少了,原來是400字現在是300字。一些長的課文都放進了《園地》和大人一起讀,像這篇《小松鼠找花生》,讀了以后學生可以自己講給家長,也可以讓家長講給他,知道了以后可以講給其他的小朋友。更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吧。”
一冊課本的成功,不在居高臨下,而在潤物無聲。這也是語文教材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眼中,教材每一處調整的出發點。
溫儒敏解釋:“現在我們這套教材一開始,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很大的楷體字,接著就是‘金、木、水、火、土’,為什么這樣安排呢?就是要幫助孩子們建立對漢字原初的感覺。一上學第一印象就是漢字,而不是ABC,b、p、m、f,還要考慮到現在很多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英語了,英語跟b、p、m、f混在一塊兒也很困難,所以往后推。像這種用意,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置,強調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它不是目的,進一步激發孩子認字讀書的興趣。”
此前一年,新版語文教材已經在浙江湖州的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投入使用。在湖州愛山小學研訓處副主任高靜秋看來,除了打破原先先學拼音再學認字的傳統,新教材更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大幅增加了古詩文篇目。“新教材一到六年級,增加一些經典性的篇目,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古詩文了,差不多每個年級學習20篇左右,增幅達到了80%。”
對此,溫儒敏介紹,新版語文教材的確加強了傳統文化內容,但并非一些媒體講的“文言文大增”。
溫儒敏說:“小學語文古詩文有129篇,初中有132篇,當然這個數字包括古代詩詞,也包括了文言文,還有部分古典名著的閱讀。如果從課文統計的話,小學古詩文選篇總體占比30%左右,選篇數量有增加,初中基本上跟以前差不多。為什么這樣安排呢?一是更注重傳統文化的加強、傳承。二是教學的需要,因為小學階段,是孩子們的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他可以不太理解,但是讓他多讀、多背、多誦,打下一個基礎。所以這方面增量是比較明顯的,但不是說達到非常多的文言文的程度。小學主要還是古代詩詞,初中有一些文言文。”
在此之前,“魯迅文章徹底退出人教版語文教材”或“徹底退出義務教育語文教材”這樣的浮夸標題不斷見諸媒體。“大撤退”之說,溫儒敏也有耳聞。
溫儒敏透露,這次新教材,小學選入了兩篇魯迅的作品,都比較簡短,像《少年閏土》選自《故鄉》,《好的故事》選自《野草》。初中選了七篇,比如《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等。說魯迅作品“大撤退”其實沒有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