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消息(記者葉林斌)今年來,安康堅持把縣域經濟作為全市發展的關鍵支撐,以此激發新活力,形成“一業為主、多業并存”的經濟發展格局,走出了城鄉統籌、產城融合、錯位發展、協調互動的縣域經濟發展新路子。
作為南水北調水源地,安康限制開發的面積達91.9%。要發展就得有土地。為解決這一問題,安康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規劃、建設、項目引導等合作機制,引導發展空間不足的5個縣把重大項目向月河川道集中,在安康高新區和恒口示范區規劃了10平方公里的“飛地經濟”園區用于落戶建設項目,形成了“基地在山區、加工在園區、集散在城區”的發展新格局,呈現出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創新,“飛地經濟”模式得到了高層領導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廣。
民營企業作為安康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對安康的經濟發展貢獻率達到56%,成為創增就業機會、擴大投資的重要主體。針對民營企業規模偏小、培育不足、層次不高、環境不優等突出問題,安康堅持問題導向,對癥施策,解決了一些民營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現了數量、規模、結構、效益新突破。首先實施“非禁即入”原則,放寬發展領域,抓大扶中育小,扶持梯隊成長;設立就業創業基金,建立創業服務平臺,鼓勵大眾創業,培育了一批主業突出、市場占有率高、自主研發能力強、技術裝備先進的“四上”骨干企業和“三星企業”。其次開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培育了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瞪羚企業”。再次簡政放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營造公開透明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
為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安康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設立了5000萬元的產業發展基金,同時與中國建行聯合設立了20億元的綠色產業發展基金。他們定期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從2016年開始,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漢陰縣短期過橋貸款的做法,引導企業用好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等融資工具,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在“新三板”“新四板”掛牌。
追趕超越關鍵在人。安康不斷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制定“高含金量”的人才激勵政策,打造政策引才的“洼地”、平臺育才的“基地”、機制用才的“高地”。設立了1000萬元的創業和人才發展基金,充分調動人才自身、用人單位和主管部門的主動性,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緊缺人才、造就高端人才。大力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和四個“千人外出培訓”計劃,積極引進企業管理、金融證券、信息技術、科研創新等領軍型人才,加大與友好城市、對口幫扶地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交流和培養,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