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oo950"><tr id="oo950"></tr></sub>
  • <u id="oo950"></u>

    1. <u id="oo950"></u>

      <track id="oo950"></track>
      央廣網

      楊義榮:脫貧路上,不能讓一個村民掉隊

      2017-07-14 18:40: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漢中7月14日消息(記者張美)他是村民眼中的“好支書”“主心骨”,他是干部心中的“好大哥”“好搭檔”;任村干部時,他帶領村民堅韌奮斗, 讓一個高寒偏遠、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的窮村實現脫貧;當鎮干部后,他因地制宜提出的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入選全國脫貧典型示范案例。
        探索: 如何讓村民擺脫苦日子

        “五溝六梁十二面坡,中間隔了一條河。”蟄伏在秦巴山區的寧強縣巨亭鎮流溪溝村,溝壑縱橫,村民深陷貧困。在流溪溝,過去只種小麥、玉米兩種糧食作物,每戶再養一頭過年吃肉的生豬,多數村民沉浸在“糧食裝進倉,臘肉掛上墻”的小農經濟意識之中。

        2000年,楊義榮當選流溪溝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怎樣才能讓村民轉變觀念,不再滿足“一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兒熱炕頭”的現狀?經過深思熟慮,楊義榮毅然決定從抓教育做起。他和村民一起,采取人背、馬馱的方式把建材運上山,修建了8間寬敞明亮的新校舍,改善了孩子們的上學條件,并把原來1間舊教室拿來開辦了成人學校。

        與此同時,他牽頭組織成立了精神文明、科興村興家、計劃生育、老齡工作4個協會,統一村民思想,鼓勵村民通過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一時間,楊義榮千方百計地尋找致富門路。其實從2000年開始,楊義榮自己就在發展袋料香菇產業,但由于市場波動較大,村民并不認同這個產業。他敏銳地察覺到,流溪溝用來做袋料香菇原料的青㭎樹資源豐富,加之近幾年縣上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袋料香菇市場銷路應該比較樂觀。于是,他挨家挨戶動員村民發展袋料香菇產業,并決定由村里統籌,幫助村民找銷路。

        剛開始發展,缺乏技術是楊義榮面臨的最大難題。2001年,楊義榮自費去河南西峽學習種植技術,有了技術就有了底氣。當年,他種植的2000袋香菇凈賺了800元,雖然不多,但讓楊義榮信心大增;2003年,楊義榮和村文書動員了6戶村民,一人帶動3戶,共種植了2萬袋,當年的純收入達到了6萬元 。

        起步:小香菇讓村民賺到大票子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為了帶動更多的家庭發展,楊義榮決定先在村兩委會成員和組長中培養技術骨干。通過在成人學校的培訓,村兩委會成員很快就有4人掌握了袋料香菇種植技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全村袋料香菇種植規模已達到32戶12萬袋。

        然而好事多磨!袋料香菇產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栽培時間長,技術環節多。楊義榮等6人的技術指導團隊,既要管好自己的產業,又要協助做好包抓農戶的技術指導,經常沒日沒夜地進棚入戶,大家疲憊不堪。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32戶村民的香菇全部種植成功,并趕上了市場價格攀升,獲得了很好的效益。2005年,流溪溝村的香菇袋料栽培規模擴大到了60戶32萬袋,全村凈產值躍升至100萬元。

        村民劉天理說,他是在楊義榮的勸說下才種植了5000袋,楊支書從購買菌種到技術一手指導,當年全村的30萬袋袋料香菇喜獲豐收,各地客商都被招引到各家大棚搶著收購,他自己的香菇賣了1.5萬元。

        在流溪溝的帶動下,袋料香菇產業逐步輻射到其它村組,目前全鎮年種植袋料香菇300余萬袋。2011年,寧強縣綠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流溪溝成立,會員遍及縣城以北6個鄉鎮,新建6個冷藏庫房。

        2017年,鄰近流溪溝村的趙家坎村共發展袋料食用菌100萬袋,趙家坎村二組貧困戶蔡榮學說:“楊義榮是個好干部,我媽有殘疾,孩子讀高中,媳婦身體不好,沒辦法像其他人一樣出去打工,他給我送信息,教我種植技術,現在我有白果樹葉子賣,還有魔芋和袋料香菇,不出遠門一樣可以掙錢。”

        發展:小庭院里巧脫貧

        “棚里香菇朵朵,林里核桃結果,圈里小豬撒歡,地里魔芋成片”。這是如今流溪溝多數農戶發展產業的真實寫照。經過多年摸索,楊義榮認為發展產業必須多種經營,要“東方不亮西方亮”。于是,他把當地村民居住的房屋庭院,當成了村民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楊義榮說,發展庭院經濟理由有三:當地都是山里人家,每戶都有大小不等的庭院可以利用;瞄準城里人喜歡的生態農產品,農家庭院里搭起菌棚,搞香菇、木耳產業;勞動力缺乏的家庭可以養幾頭豬,在周邊山地再種點核桃、魔芋、中藥材等。

        “庭院雖小效益高,是我們每家的‘小銀行’。” 王興華是流溪溝村發展庭院經濟的代表,靠著庭院經濟脫貧致富。7年前的一場山洪,山體滑坡將他的房屋院子全部掩埋,家里所有財物被毀。被列為貧困戶后,通過一年多發展庭院經濟,2012年前后,王興華實現了脫貧。通過在房屋周邊種植核桃、天麻、柴胡、魔芋,每年產出1.5萬多袋香菇,每年出欄300多頭生豬,年純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

        近幾年,流溪溝村70%以上的農戶在自家院子里搭建菌棚發展食用菌,在院子附近修建圈舍發展養殖業,在房前屋后栽植核桃、魔芋、中藥材發展種植業,少則年收入兩三萬元,多則十多萬元,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提升:轉換崗位創新績

        2013年12月,楊義榮被省委組織部招錄為公務員,任巨亭鎮扶貧辦主任。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硬”就是自己要有本領,干部的業務水平怎么樣,直接關系到工作成效,扶貧工作更是如此。對于年近50 的他而言,如何掌握邏輯性強、要求精細的扶貧業務,成了橫亙在他面前的巨大難題。為了克服重重困難,他認真學習理論知識,把每一項扶貧政策、每一個扶貧文件都翻個爛熟,光筆記本就寫了厚厚的一疊。另外,他深知做好群眾工作,僅僅靠理論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廣泛涉獵方方面面的知識,只有自己學識淵博,才能提高貫徹落實政策的能力,做起群眾工作來才能得心應手。

        精準扶貧關鍵在精準識別。個別村組干部為“避嫌”,在精準識別時側重群眾評議結果,明知個別群眾未被評議上也不敢提出。趙家坎村四組農戶趙天財,全家5口人僅靠兒子一人在外務工維持生活,因家有磚混結構房屋而未被評議上。在了解情況后,楊義榮帶領村干部再次入戶核查,召開群眾會說明原因,重新評議趙天財為新增貧困戶。為了做到不漏一戶,楊義榮同鎮扶貧辦干部一起進村入戶進行再次核查,在復查中重新確定貧困戶6戶 ,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扶貧干部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體現出了他來自于群眾,同時又服務于群眾,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始終把群眾放到第一位的工作作風。他說:“只有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謀實利,才能干群一氣,同甘共苦,共謀發展大計。

        針對巨亭鎮基礎條件差、貧困面大的實際,他作為基層干部,既在謀字上下功夫,善謀符合實際的好路子,深謀切合實際的好產業,常謀促進發展的好項目;又堅持在抓字上下功夫,干字上花力氣。利用任村干部時積累的工作經驗,楊義榮提出大力發展果、畜、藥、菌、芋主導產業為貧困戶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以流溪溝村為示范,打造發展產業脫貧的庭院經濟發展計劃,不分節假日到村培訓產業技術、指導項目發展,親自參與編寫各村產業發展三年規劃和巨亭鎮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目前,全鎮已有核桃園 5680 畝、生豬7105頭、能繁母豬946頭,中藥材 2300 畝、食用菌 365 萬袋、魔芋 1500 畝,庭院經濟已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得到了貧困戶的廣泛認可,現已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推廣。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能通過我的一些努力幫助鄉親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改變家鄉面貌,這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正是帶著這樣的情懷,楊義榮從艱難繁重的扶貧工作中體味到絲絲甜蜜談到巨亭鎮今后的扶貧工作,楊義榮說:“發展集體經濟必須依賴村上現有的產業,除了擴大種養殖規模外,要考慮搞香菇、臘肉等農產品的初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習總書記2015年對陜西提出了追趕超越的定位和五個扎實的要求,作為扶貧干部,我牢記重托,帶貧困群眾追趕超越、發家致富。在脫貧路上,不讓一個群眾掉隊”。

        

        

      編輯: 張美
      關鍵詞: 脫貧攻堅;陜西省寧強縣

      楊義榮:脫貧路上,不能讓一個村民掉隊

      他是村民眼中的“好支書”“主心骨”,他是干部心中的“好大哥”“好搭檔”;任村干部時,他帶領村民堅韌奮斗, 讓一個高寒偏遠、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的窮村實現脫貧;當鎮干部后,他因地制宜提出的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入選全國脫貧典型示范案例。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韩国理论_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播放老_久久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色欲_99re6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2. <sub id="oo950"><tr id="oo950"></tr></sub>
    3. <u id="oo950"></u>

      1. <u id="oo950"></u>

        <track id="oo950"></track>
        一区本道在线一区三区 | 亚洲AV秘精品色婷婷 | 精品呦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女同女同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