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護“綠色文物” 傳承歷史文化——銅川積極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的創新實踐
藥王手植柏(資料照片)。
一株株古樹沉淀著歷史,一圈圈年輪記錄著歲月。
從藥王山上被譽為“綠色活化石”的藥王手植柏,到宜君縣太安鎮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傳奇娑羅樹,再到見證照金紅色革命的山楊和老杏樹……目前,銅川有663株古樹名木和9個古樹群,其中特級古樹89株,背后的人文底蘊和紅色文化深厚豐富,藥王山側柏古樹群2023年榮膺全國最美古樹群。
如何保護好這些“會呼吸的文物”?銅川市以高質量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為抓手,嚴格按照中央、省上關于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的要求,堅持“全面保護、科學養護、依法管理、促進健康”的方針,積極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的創新實踐,實施“一樹一檔”“一樹一策”,研究解決古樹名木復壯過程中遇到的關鍵技術難題,開展古樹名木保護“三統一四落實”行動等,以新舉措、新手段、新技術、新模式,為古樹名木健康生長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管理支撐、人才支撐、科技支撐、法律支撐,讓每一棵古樹名木“老有所依”。
體系護航
撐起古樹名木的“保護傘”
在藥王山景區,一棵1400年的古柏歷經風雨滄桑,依舊傲然聳立。抬眼望去,粗壯的枝干“爬”上古色古香的建筑,相依相戀。樹下,不時有游人駐足,與古樹合影。
這棵古柏,相傳為藥王孫思邈親手所栽,故后人稱其為藥王手植柏。
古樹名木是記錄自然生態變遷的“活化石”,是承載民族歷史記憶的綠色“國寶”。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交融,銅川的一方水土,形成了古樹特有的風姿和豐厚內涵。
新時代,如何保護以藥王手植柏為代表的古樹名木?首先要摸清底數。
銅川健全古樹名木動態監管體系,落實“林長+生態護林員+監管員”三位一體的監管責任,定期開展古樹名木生長狀況調查,完善古樹名木檔案信息,形成“一樹一檔”體檢報告,科學制定“一樹一策”管護措施,并將全市古樹名木資源納入全國古樹名木智慧管理系統。
在此基礎上,銅川林業部門推出了因地制宜、科學保護的務實舉措,為所有古樹名木、古樹群統一建檔、設立保護標牌,給特級古樹及古樹群統一設立保護公約牌,統一制定了管理辦法,落實養護措施、養護人員,簽訂養護責任書,推動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走上規范化之路。
近年來,銅川市政府持續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經費納入財政專項預算,并組織各區縣包裝策劃古樹保護項目,積極爭取中央、省上資金支持,已累計完成藥王山“雙柏”古樹、高家莊村古槐等80余株古樹養護復壯,其中2024年全市投入200余萬元,對藥王手植柏、玄奘手植娑羅樹、五行柏等30株古樹采取了復壯措施。
田華是藥王山景區南山林區負責人,已在藥王山護林21年。每天,他都要步行2小時,巡視自己管護的片區。藥王手植柏,是他巡視的重中之重。
“這是藥王山的標志性樹木。”田華皮膚黝黑,快人快語,“我在山下的村子長大。小時候,每年農歷二月二拜藥王,大家就會在樹上纏紅帶子,祈求健康平安。”
守護好古樹,“樹管家”田華有一套心得,“每年開春和秋季,我們著重進行病蟲害監測防治;每年夏季,我們會對古樹進行局部降溫。平時,我們還通過看樹葉顏色,觸摸葉片,觀察樹木是否有營養不良……”田華甚至還學會了操控無人機。
古樹名木的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近年來,銅川對古樹名木的法治保護也在不斷加強。
當地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林長制”考核范圍,在全省率先建立“林長+警長+法院院長+檢察長”的“四長聯動”保護協作機制,推進古樹名木保護源頭治理,為古樹名木撐起法治“保護傘”。
今年,銅川市林業局聯合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組織開展打擊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活動“春風2024”專項行動,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和更大力度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保護古樹名木是建設生態文明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守好古樹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情!我要盡心盡力看護古樹,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田華深情地說。
如今,周邊群眾也成為古樹保護的重要力量。藥王山景區周邊村民焦勇剛說:“哪里有樹木發生緊急突發情況,我們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報告景區。希望能保護好古樹,讓子孫后代都能看到。”
策略定制:
用活古樹名木的“養護方”
藥王手植柏歷經千年,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誰能想到,這棵古樹曾遭遇“健康”危機。
“我們發現樹整體腐化程度比較嚴重,空洞較多。和專家商議后,有針對性地制定出一套復壯方案。”陜西森科恒業農林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耿寶嶺說。
隨著年代更迭,銅川部分古樹出現樹干腐空、樹體傾斜、枝條干枯、病害蟲害等樹勢衰弱現象,古樹生存面臨著巨大壓力。銅川成立了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專班,組織建立了古樹名木保護專家庫,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省林業科學院等建立合作機制,研究解決古樹名木復壯過程中遇到的關鍵技術難題,為古樹名木健康生長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撐。2024年9月,銅川市林業局攜手耀州區林業局邀請國內知名院校專家,多次聯動召開古樹名木搶救復壯研討會、座談會,強力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工作走深走實。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森保學科負責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古樹名木保護與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賀虹表示,每一棵古樹的生長環境和具體情況都不一樣,本著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安全環保的原則通盤考量,編制“一樹一策”保護方案,采取系列“治療”措施,對銅川古樹名木進行搶救復壯。
每一棵古樹的“煥新重生”,都離不開“樹醫生”的專業努力。
談及藥王手植柏的復壯工作,陜西森科恒業農林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耿寶嶺說:“我們對樹的枯死部分進行徹底詳細地清理,采用技術手段防治樹干里面的病蟲害,修復內部空洞,同時對外部進行防腐處理,使用愈合劑幫助樹木健康的部分盡快愈合,并恢復到原來的生長狀態。此外,我們用仿真樹皮美化樹干,提高古樹的觀賞價值。隨著樹木老化,主干承受能力勢必受到影響。我們在主干和枝干之間加裝了兩根牽引繩,保護樹木不斷裂。”
陜西森科恒業農林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技術團隊從事古樹名木修復多年,修復古樹不計其數,但耀州區一棵1500年“高齡”國槐樹的復壯,讓耿寶嶺不禁直呼:“這是我們遇到修復難度最大的古樹。古樹中間木質部分腐爛,內部有一個同時容納七八個成年人的大樹洞。”
情況棘手,修復人員與專家多番討論研究,最終拿出方案:給樹內部做骨架,然后掛網,用新型材料填充樹洞,做仿真樹皮……經過數月的搶救復壯,這棵老樹遠離疾病困擾,煥發生機。
與古樹打了多年交道,耿寶嶺坦言,“隨著時代發展,古樹的‘治療’模式更加先進。和以往不同,今年,公司采用陜西省林業科學院古樹名木保護研究創新團隊開發的古樹損傷修復新材料。與傳統的水泥、發泡劑、化工合成樹脂等材料相比,新材料具有環境友好、零污染、與樹體親融性強、防水、防蟲、抗菌、防腐、抗風化、防護期長等優點。我們還聘請生漆修復專業技師,采用新材料、新技術、仿生工藝,不僅修復了古樹‘傷病’,還提升了修復效果和美觀度,為古樹傷病保護修復材料推廣、工藝創新應用提供了示范案例。”
在藥王手植柏復壯期間,文昌村村民張新民每天都要經過藥王山,瞄一眼古樹,“從我記事起,就知道這棵古樹了,古樹的點滴變化我都曉得。看著古樹一點點被修復,黨和政府這么重視古樹名木保護,我很欣慰。”
精神傳承:
守好古樹名木的“文化脈”
在陳家坡會議舊址,一棵高大的山楊樹與古樸的石桌、石凳相得益彰,構成一處沉浸式紅色文化體驗空間。
當游客駐足于此,凝望著見證陳家坡會議的山楊,聆聽著講解員激情洋溢的講解,一段艱苦卓絕的紅色歲月流淌進心田。
講解員焦鳳說:“我們講解時,總要帶大家到古樹下看一看,讓大家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為革命嘔心瀝血的氛圍。上現場課時,學員們整齊地坐在小馬扎上,在樹下聚精會神聆聽紅色歷史,凝聚奮進力量。”
在楊柳坪地母廟遺址,一棵260年的杏樹見證著一段不平凡的紅色歲月。杏樹雖無言,但它是可觸摸的歷史、有記憶的地標。
保護古樹名木,不僅僅是保護樹木本身,也是在保護樹木所在的文化場域。銅川用心用情保護好一棵棵承載豐厚歷史的古樹名木,挖掘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價值,講好并傳承好這些故事。
在宜君縣太安鎮艾蒿洼村,一棵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娑羅樹靜靜佇立。這棵樹相傳為玄奘從天竺帶回的娑羅樹種子生長而成。
如今,這棵蒼勁的娑羅樹已成了這個偏僻小山村最大的“寶藏”。沒事的時候大伙兒總愛去大樹底下坐坐,祈求幸福。娑羅樹還成了宜君縣全域旅游的一顆璀璨明珠,不少游客因玄奘而來尋訪這棵樹。
艾蒿洼村黨支部書記陳建春說:“娑羅樹承載著歷史記憶,也寄托著家鄉情懷。看著古樹被保護得越來越好,有游客慕名參觀,我們格外自豪。”
近年來,銅川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機制,依托藥王手植柏、玄奘手植娑羅樹以及大香山九龍柏、陳家坡會議舊址山楊等資源,促進古樹名木保護與文化旅游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保護古樹名木,還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更多人了解古樹名木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圍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銅川制作了《森林中的城市——古樹名木保護》專輯,在社區廣場電子顯示屏上輪播,科普古樹名木保護意義。組織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活動,全方面展示古樹名木風采。銅川市林業局聯合市委宣傳部在“學習強國”平臺設置“陜西古樹”銅川專欄,普及古樹名木保護知識,增強群眾參與感。
同時,銅川市政府把認養古樹作為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鼓勵企業、個人或社會組織,通過認養古樹完成植樹任務;鼓勵企業利用藥王手植柏、玄奘手植娑羅樹、陳家坡山楊等古樹資源發展文化旅游,在做好區域內古樹保護基礎上,所得利潤歸企業所有;探索設立古樹保護榮譽稱號,對在古樹保護工作中作出卓越貢獻的個人、家庭或社會組織進行表彰和獎勵,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古樹保護活動。(夏天 曉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