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藝節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51臺劇目在上海的19個劇場上演,上海文藝院團將之視為向全國同行交流的絕佳機會。小長假期間,劇組過著實打實的“勞動”節,在舞臺、排練廳爭分奪秒加緊排練,向十二藝節沖刺。
好戲是改出來的
“驢的眼睛是不是綠色”“剛提到‘樊錦詩’扔下背包就進洞窟,怎么一轉身她又有背包動作,包從哪里來的”……邊跑步,邊思考觀眾意見,已成茅善玉下意識反應。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之作,每一次掌聲背后都有創作者輾轉反側的身影。
“打造精品,不能有任何瑕疵。”觀眾意見,茅善玉始終放在心上。《敦煌女兒》寫樊錦詩初到敦煌,晚上出門被驢驚到。茅善玉專門又打電話,向樊錦詩確認這段往事中驢眼睛究竟是什么顏色。觀眾“挑刺”唱詞與字幕對不上,茅善玉直面問題,“有時候是唱詞已改,字幕忘記調整;有時是我口誤。總之十二藝節前,我們會把瑕疵都改掉。”
唱得投入,飆高音拖長腔,容易引發觀眾滿堂彩。可為整部戲節奏流暢明快,茅善玉主動減少《敦煌女兒》冗余唱段,“好聽但對戲沒有幫助的唱段,毫不猶豫砍掉;能說清事,四句唱詞變成兩句,精雕細琢每一分鐘,到了‘咬文嚼字’程度;老年時我的聲音將更壓低,與青年時的明亮形成反差。”
5月2日—5日,上海昆劇團在香港演出全本《臨川四夢》。行前,針對《浣紗記傳奇》十二藝節展演的最后一次劇本修改討論會,劇組爭得熱火朝天,從昆曲“南北合套”確立時間,戚繼光等配角定位到梁辰魚等主角情緒轉換設定,逐一檢視。“每個細節都扎實,才能搭建起一臺好戲。”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表示,香港回來后,全團不休息,立刻投入《浣紗記傳奇》修改排練。
觀眾是真正的試金石
4月26日、27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追夢云天》在美琪大戲院演畢,這幾天轉戰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不同的是,美琪舞臺極為酷炫,巨幅LED冰屏半懸在空中,高低錯落的四面冰屏構成一個既現代又科技感十足的戲劇空間;現場影像采集手法近距離“放大”演員微表情,“我們擔心能否被接受,沒想到觀眾都表揚很現代、很時尚。”而“五一”舞臺,冰屏和現場影像“消失”了。制作人王玨坦言,“空白”舞臺考驗演員吸睛力,幾場演出下來,演員配合越發有默契,有感染力,反響超出預計。
金杯銀杯不如觀眾口碑。4月30日、5月1日《新龍門客棧》,5日《七俠五義》,上海京劇院忙完“五一”3場大演出,9日起在閔行、金山演出4場《北平無戰事》。5月12日、5月23日,《敦煌女兒》將亮相奉賢和松江,“郊區和校園演出點場地小,整體舞美裝置相對簡化,我們常叫‘赤膊舞臺’。”茅善玉反而躍躍欲試,“它更能反映演員們精神狀態與演出質量,不借助聲光電輔助,觀眾的掌聲依舊響起來。來自基層一線的反饋也促使我們思考高雅與通俗的問題,比如‘數字敦煌’臺詞偏學術,現在做了調整,不偏離樊錦詩的大學者風范,字字句句有邏輯、有思考、有深度,老百姓又能夠理解明白。”
在演中改,在改中演,好戲引來觀眾自發宣傳。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年度大戲《那山有片粉色的云》經過去年試演、多次打磨提高,“五一”劇組撲在排練廳,備戰十二藝節展演。該劇聚焦以彝族少年阿魯為首的一群留守兒童,通過孩子對親情和陪伴的強烈渴求,表達愛與溫暖的主題。為了能夠更加直觀地傾聽小觀眾的聲音,《那山有片粉色的云》劇組用心定制“移動粉云”,以適應不同的演出舞臺條件,讓作品深入學校。在嘉定影劇院兩場演出,880個座位坐滿小學生。暗場時,景片移動變化營造溶洞環境,吸引孩子好奇的目光。為了看得更加清楚,坐在后排的小觀眾忍不住都站了起來,鼓掌叫好,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書本上沒有的體驗。看完試演,上海嘉定區實驗小學五(8班)學生郁盛怡說,“我要好好學習,讓祖國變得更加美麗富強,不再有貧困地區,不再有留守兒童。”
“中點”而非“終點”
十二藝節開幕在即,“五一”期間,《追夢云天》演員以舞臺為家,導演和舞美根據4月底研討會建議,埋頭于書桌,繼續完善方案。王玨把參加十二藝節競演視為“中點”而非“終點”,“獎項重要,但打磨精品,絕非只沖著拿獎。今年國慶《追夢云天》將融入專家金點子再次與觀眾見面。”《追夢云天》出品人、上話總經理張惠慶表示,透過戲劇這個載體,《追夢云天》期望能帶觀眾走進這個神秘行業的成長路徑,窺見幾代中國民航人在圓夢路途上的苦與樂以及從未泯滅過的初心。
今年1月至今,《北平無戰事》劇本數易其稿,唱段唱腔不斷調整,方孟敖飾演者變為老生演員藍天,角色邏輯線索更加飽滿,場景也從寫實偏轉為寫意,目標直指國慶舞臺。電視劇《北平無戰事》是觀眾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北平無戰事》被搬上京劇舞臺的消息一公布,即獲得廣泛關注,吸引諸多非京劇戲迷走進劇場。上海京劇院副院長呂祥表示,十二藝節期間,全國各地專家與戲迷云集上海,提供了最佳展示平臺,“我們將時刻關注現場與網絡對《北平無戰事》反饋,積極吸納真知灼見持續打磨,讓劇作在國慶長假以更好面貌呈現給觀眾。”
《敦煌女兒》創排歷時八年,茅善玉始終在思考如何改進,她希望《敦煌女兒》成為常演常新的經典,“演得多才能留得住,只要還在演,就有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