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就直面教育負擔過重的問題:防止課外培訓“被有些人用來干擾我們的教育秩序,煽動社會焦慮情緒,成為他們牟取暴利的工具”,減負是一個需要綜合施策、全社會共同發力才有望解決的系統工程,作為政府要優化管理。
新學期伊始,便有兩則教育優化管理的地方政策出臺。
浙江省教育廳發布《關于在小學施行早上推遲上學工作的指導意見》,倡導各地試點“小學早上推遲上學”,讓孩子吃好早餐、睡飽覺。其中,要求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早上到校時間不得早于8點,冬季還應適當延遲。江蘇南京則在全市小學全面實施“彈性離校”,各校托管統一為18點結束。
《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規定“家校配合保證每天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睡眠時間。”但是,中小學生睡眠普遍不達標。2016年浙江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監測結果顯示,睡眠是學生發展指數中較低的一項,在被調查的四年級學生中,只有54.1%的學生每天睡眠時間9小時及以上。
睡眠不足、早餐吃不好,已經成為影響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這次杭州推遲上學時間,雖然只延遲了幾十分鐘,卻可以讓孩子多睡一會兒,從容地吃早餐,堪稱“德政”,政策雖小,受益面卻很大。
睡眠不足之外,中小學生肥胖率也在逐年提升、中小學生近視率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所以,要改善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還需要在延遲上學時間之外系統施策,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內課外負擔。
此前,教育部門出臺過不少“減負”措施,比如實施3點半放學、縮短在校時間,限制作業布置數量。但實踐效果并不好,反而催生出新的問題:由于放學與家長下班時間不匹配,學生放學后無處去,只好送進培訓班、托管班。這也就是王國慶所說的“校內負擔減了,校外又增加”的問題。
這次南京推行彈性離校,不僅可以減輕家長接送孩子難的壓力,還可以通過提供課后托管服務等措施,緩解愈演愈烈的校外培訓熱。
中小學生負擔過重,是教育領域的老大難問題,也是對當前教育生態不佳的一個集中反映,其中是家長、公辦學校、民辦學校、政府、社會力量、培訓機構各方的復雜博弈,但是未成年人的利益必須得到優先保障,特別是要解決孩子能睡足覺、吃上早飯這些關乎國家未來公民身體素質的基本問題。
從各地推出的延遲上學、彈性離校等措施,再到教育部等四部委啟動對校外專項治理行動,充分說明教育行政部門在治理老大難問題中所能發揮的關鍵作用。政府部門堅定治理決心,并科學施策,便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減負的教育改革還是要看“療效”,必須要讓孩子和家長從中得到現實益處。
編輯: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