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5月12日消息(記者唐奇云 通訊員夏圣雪 王晶瑜)鼓嶺是位于福州市晉安區宦溪鎮的避暑勝地,位于鼓山北側。距福州約13公里,山高800多米,夏日最高氣溫不超過30℃,19世紀以后吸引了許多不耐福州酷暑的西方人士。許多在福州的商人和傳教士的孩子出生在鼓嶺,或曾在這里度過童年。他們與本地人共同生活,其中一些至今仍然能說福州話。

  隨著時代的變遷,舊時的建筑越來越少,鼓嶺的故事逐漸被遺忘。如何讓現有古老的建筑煥發活力,讓重建的房子講述過往的故事。近日摘得第十七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的華東理工大學古厝活化實驗室團隊,希望找尋一套可行的方案。

過去的鼓嶺與現在的鼓嶺(本文圖片:央廣網發 華東理工大學供圖)

  梳理歷史文化記憶,用技術賦能古厝

  我國古厝活化現狀主要有“基數大,保護差”“形式多,效果差”這兩大主要特點。超過三成的古厝保護狀況差,超過六成的古厝面臨著風蝕傾塌的可能性。不同于作為世人焦點的高等級文化遺產,這些文保級別相對較低的文物所得到的資源傾注也相對較低,因此留給它們得到的保護和開發機會也隨之更少。

  出于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尊敬,在過去的5年時光里,華東理工大學古厝活化實驗室的師生通過走訪、調查、研究,總結了共計12萬余字、406頁、182張歷史照片信息,組建連接中外的專業合作研究團隊,目前已完成了深度研究報告,掌握了核心歷史文化知識產權。他們本著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聯系地方政府、管委會、建立學校實踐團隊等,拉開了以設計行動讓古厝開口“說話”的帷幕。

團隊在鼓嶺調研

  據介紹,團隊利用采集到的歷史文字信息和原始物料信息,將其以數字手段進行整合、復刻,運用數字媒體立體還原復制了許多當時的生活場景以及房屋內外部結構造型,并通過建模、構建立體投影的模式進行展示。基于此,團隊自主建立了一個集歷史文字信息、原始物料信息以及數字媒體信息為一體的歷史文化信息數據庫。

  同時,團隊對博物館引入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通過3D建模實現展館全景制作以及商品模型制作,將展館1:1真實還原,打破實體展館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展館功能,融合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方式,實現線上虛擬博物館的展示,由線下的靜態轉向線上的動態,讓傳統的展館煥發出新的生機。

  古厝活化實驗室團隊結合“互聯網+文化遺產”戰略,創新地采用數字化手段,用立體化、科技化、現代化的方式將古厝背后的歷史故事進行推廣與傳播,以鼓嶺為中心,逐漸向外輻射,進而形成了一套具有高可復制性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科藝融合,讓沉默的古建筑開口“說話”

  古厝活化實驗室團隊基于高效學術型研究的特點,深入挖掘鼓嶺歷史文化信息,通過系統的反復斟酌與討論分析,將學術科研成果以直觀的方式展現——構建沉浸式展示互動場所。團隊不僅做到了對“老”和“古”的傳承,更是做到了對“老”和“古”的創新。

  基于團隊自主研發古厝歷史信息數據庫,設計線上互聯網知識平臺、移動端導覽系統,以及線下復古生活博物館、系列文創產品和游學課程體系,形成古厝文脈傳遞閉環。現已在福州鼓嶺落地,通過古厝說話“四步走”機制,將古厝背后的歷史故事以創意方式傳承和推廣。目前,完成的子項目包括榕厝尋蹤自導系統(已取得軟件著作權)、鼓嶺山居博物館內裝展陳及在線解說、“鼓嶺生活”系列文創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等。在團隊的努力下,2020年7—12月,鼓嶺的游客量同比增長31.9%,同時,平均每完成一座古厝的孵化即可帶動10—25人就業。

團隊設計的文創產品已在鼓嶺上架銷售

  古厝活化實驗室團隊秉持理論研究運用于實踐的思路,基于景觀考古學方法,持續挖掘遺產地歷史文化信息,運用信息技術等技術,建立信息數據庫,同時結合文化創意、藝術設計,將其中富有故事性的內容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探索文化遺產活化新路徑。如今,“古厝活化實驗室”團隊還在努力探索,致力于用“藝術”的力量賦能古厝,用“科技”的力量喚醒古厝,讓沉默的老建筑“開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