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5月12日消息(記者唐奇云 通訊員顧怡 馮添華)“排演《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馮契》,不僅是一部舞臺劇,更是一次跨時空的對話,是用信仰為自己、為青春賦能的過程。作為演員,我比任何人都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這是最生動、最深刻的一堂入黨啟蒙課。”劇中“馮契”扮演者、2020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孫嘉臨說道。

  歷時1年、反復打磨,這部由華東師范大學21名“00”后本科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師劇終于在今天(12日)登上舞臺。孫嘉臨飾演的“馮契”先生,是一位哲學家,首批上海“社科大師”,曾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視馬克思主義為畢生追求和忠誠信仰,從理論到實踐、從小我到家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正確”“中國向何處去”等宏大命題上下求索、矢志不移、窮其一生、初心未改,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紅色資源。華東師范大學大夏書院依托跨專業通識平臺優勢,創新黨史教育新模式、新方法,讓學生自編劇目、探訪故居、研磨黨課,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中學好、講好黨史。

原創劇《馮契》(央廣網發 華東師范大學供圖)

  原創劇《馮契》:依托師大學脈,演繹紅色舞臺劇

  如何讓抽象的理論變得感性、具象、易傳播?是黨史學習教育中的重要考量。結合00后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接受方式,華東師范大學將校史文脈和理論成果以感性、生動的方式進行呈現,轉化為舞臺劇,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以藝術視角進行演繹。

  5月12日,由大夏書院、哲學系聯合排演的原創校史劇《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馮契》一經推廣,就得到了師生黨員的熱烈響應。當劇中馮契自豪地喊道:“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加入中國共產黨了!”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感和代入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正確”“中國向何處去”等宏大命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從這部劇中,我感受到了一所大學跟我們黨的發展歷史是密切相連的,大學的命運就是這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大學傳播馬克思主義、追求真理的過程就是這個國家不斷探尋真理、不斷推動并實現社會發展的過程。”學生黨員、2017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張美茹說道。

  重回歷史場景:探訪郭大力故居,觸碰先輩“初心”印記

  回溯歷史,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曾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傳播的一個重要陣地,郭大力就是主要代表之一。1927年,22歲的郭大力從大夏大學畢業,即開始準備《資本論》的翻譯,成為《資本論》全文首譯者。在回顧這段歷史時郭大力敘述道:“我譯這部書,并不是因為我已經很理解它,也不是我已經有了翻譯的能力,我只覺得一點,有革命的需要。”

  正是革命的需要,正是國家獨立的需要,郭大力將翻譯《資本論》視為一項重要而神圣的使命。1938年9月,《資本論》全譯本在上海出版。《習近平在廈門》一書中提到:“我在下鄉的時候就通讀過三遍《資本論》,也記了很多本筆記。我讀過的幾個譯本的《資本論》,最喜歡的是郭大力、王亞南版本。”

  2021年4月,時隔近百年,大夏書院“學生黨員宣講團”奔赴江西省贛州郭大力故居,實地搜集和考證郭大力的事跡,重新翻開這段歷史,真切感受到郭大力在翻譯《資本論》時的“鍥而不舍”。尋訪隊成員、2017級中文專業漆健樺,全程記錄了尋訪郭大力故居的點點滴滴。在郭大力故居前久久留連,漆健樺感慨道:“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這種‘鍥而不舍’精神,才有了真理的傳播,才有了我們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信仰。”

  百名黨員講黨課:00后學生研磨黨課,講好點滴黨史故事

  馮契、郭大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追隨者、信仰者和傳播者,也是重要而寶貴的校本紅色資源。為讓這些校本資源在黨史學習中“活”起來、傳播開來,讓青年學生有更深刻、更直觀、更豐富的體驗,華東師范大學大夏書院不斷探索創新傳播形式。在演繹舞臺劇、探訪先輩印記的基礎上,將黨史、校史轉化為一個個故事、一個個片段,演繹成一節節微黨課,讓這些故事在學生中不斷去流淌。

  “學生講黨課”已經成為大夏書院開展黨員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現已孵化《家書中的“四史”》《偉大的開端》等系列微黨課,以《微光中的樹德里》《戰火中的革命精神》為代表的課程不僅在校內、更在校外、在青年群體中逐漸傳播開來,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豐富載體。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都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密切相關。在華東師范大學建校七十周年中,挖掘校本文化資源,轉化為涵育師生、滋養成長、砥礪意志的重要力量,用生動的故事講述我們黨追尋真理、引領民族發展的光輝歷史,是這所學校對建黨一百周年最深情的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