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變中國命運的40年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進程中,有兩面鮮艷的旗幟:一面旗幟是深圳經濟特區,一面旗幟是浦東開發開放。深圳經濟特區創建40年來,從邊陲小鄉鎮走向新移民集聚的魅力之城;從傳統小漁村走向無數創業者夢想的動力之城;從昔日“逃港地”走向年輕人向往的活力之城;從單一農耕產業結構走向工業文明“灣區經濟”的創新力之城;從封閉落后的自然經濟社會形態走向躋身世界第一城市方陣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從過去農業為主要經濟社會形態的區域,變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供了最鮮活的現實明證,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生動的實踐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用“兩個放在”深刻闡明了浦東發展的新方位;用“一個引領區、三個成為、三個展示”鮮明確定了浦東發展的新定位;用“五個新”精準指明了浦東發展的新路徑。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在啟航新征程的奮斗中,深圳從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經濟特區,被賦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神圣使命。浦東的未來發展在開發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承擔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核心使命。對改革開放兩面大旗來說,如何交出令世界矚目的滿意答卷,無疑是奮斗“十四五”與實現2035遠景發展目標的嚴峻考驗。

  “兩個大局”交匯關鍵時刻浦東坐標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觀察,對一個國家、一個區域、一座城市來說,發展把握好時與勢,全力辦好自己的事,意義深遠而緊迫。站在新發展階段新起點上的浦東,如何認知并把握時與勢,以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珍惜與把握時間,善于從大事大勢著眼,干好小事、胸懷大局,干今日實事、想明天遠景,乘勢而上聚成大事、形成氣勢達到“勝勢”之目的,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奮斗“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開啟新征程所處的時代特征,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兩個大局”交匯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是“復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是“變局”,國內大局與國際大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影響又互為機遇,改變世界格局,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上世紀90年代初蘇東解體與冷戰結束,美國等西方世界主導主控經濟全球化,如今主張并推行逆全球化、單邊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使國際秩序面臨新考驗;全球新興經濟行為體強勢崛起,引發國際格局和國家關系洗牌和重塑;新科技革命孕育發生正面臨突破,將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不斷變異瘋狂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平添新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變量因子,使百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之“變”越來越撲朔迷離錯綜復雜。我國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堅決果斷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十三五”成功收官,全國GDP達100萬億人民幣;解決7億多人脫貧,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巨大貢獻;中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正處于全力實現“強起來”的歷史新時代,一步步邁向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兩個大局”交匯的關鍵時刻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鮮明主題是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新征程要求我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也就是要按照繼續奮斗兩個“十五年”的階段性戰略安排,將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紅綠燈,構建起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使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更明顯,經濟增長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經濟大循環動態平衡。

  奮斗“十四五”,開啟新征程,國家整體發展布局上,北有京津冀協同發展,南有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中有長江經濟帶建設、中部地區崛起,西有西部大開發等重大國家級發展布局帶來的新使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為重大,就是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上海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龍頭城市,將全面深化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五個中心”建設;聚焦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總部型經濟、流量型經濟“五型經濟”,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將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塑造成為響亮恒久的金字招牌和馳名中外的城市名片;聚焦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還有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生態示范區、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大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五大新城”建設等。顯然,上海在開啟新征程上呈現出多點全域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新布局。

  不忘初心踐行使命乘勢而上再出發

  正是在國內外新的發展環境中,浦東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到2035年,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與30年前浦東開發開放啟動時的國內外時代背景相比較,今天的浦東面臨著更為錯綜復雜、任重道遠的時代特征與歷史方位,只有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精準把握與落地實施浦東發展的新定位新路徑,才能在機遇中育先機、于挑戰中開新局。

  早在浦東開發開放之初,筆者采寫《跨世紀的東進序曲》,記錄下浦東開發開放的戰略決策抉擇:開發浦東,開放浦東,中國將邁開更大膽更堅定的步伐對外開放,朝著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迅速前進。80年代,中國宣布在南方沿海興辦經濟特區引起國際社會巨大反響。90年代伊始,中國做出開發和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最大經濟中心上海推向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世界為之再次震動。

  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世界背景錯綜復雜,劇烈變動的國際局勢導致了國際投資流向、經濟結構的變化和重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制裁,世界投資大量流往社會變革中的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東南亞投資環境日益改善而產生的投資引力,加之世界經濟發展的區域化、集團化新格局的漸趨形成,事實上是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主控經濟全球化,這些都加深了上海走向世界的艱巨性,國際態勢無疑是嚴峻的。而當時的上海在國內外的經濟地位日漸衰落,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成為長期困擾這座城市的三大難題,無力迎接來自于世界特別是亞太地區經濟飛速發展的嚴峻挑戰。浦東開發開放承擔起上海重振雄風、再展英姿的“新生點”“成長地”重大責任,同時“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將這面旗幟亮向世界。

  為了夢想,飽含激情,第一代“開荒牛”踩著泥濘荊棘投身浦東開發開放偉大事業,沒有一個講價錢、提條件,工作作風快節奏、高效率,招商引資隨到隨接待、服務做到位等。更為值得點贊的是,當時面對的最大課題是如何將中央給予上海開發開放浦東的優惠政策加以細則化、條例化、法規化,將中央戰略決策結合浦東實際,切實加以落地實施。這就需要以只爭朝夕、一往無前的勇氣,勇立潮頭、克難攻堅的膽識,求真務實、先行一步的作風,開放包容、善于創新的素質,進行創造性的開拓,在阡陌農田上埋頭苦干,使浦東開發開放的美好藍圖夢想成真。

  30年披荊斬棘,30載雨雪風霜。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經過30年發展,浦東發生了歷史性巨變,開發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一片農田上建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有力帶動了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的發展,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浦東的經濟實力不斷跨上新臺階,核心功能不斷邁出新步伐,改革開放不斷實現新突破,社會民生不斷取得新進展,城市和生態建設不斷呈現新面貌,以全市1/5的土地、近1/4的人口,創造了1/3的經濟總量,誕生的眾多“率先”“第一”讓全國振奮,讓世界驚嘆,實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浦東落子有聲、全國滿盤皆活的開發意圖。

  浦東開發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舉世矚目,30年歷程培育沉淀的“浦東精神”更是一筆難能可貴、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浦東在螺旋形上升的更高起點上再出發,承擔起新時代新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核心使命,應當不忘初心,踐行使命,發揚光大“浦東精神”,走出“舒適區”,再創新輝煌。

  新時代創造令世界刮目相看新奇跡

  無疑,與深圳一樣,浦東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1843年開埠的上海,曾經是一座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新中國成立后回到人民的懷抱。在上海城市成長演進發展中,浦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建設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新城區,如今承擔起新的核心使命,責無旁貸、任重道遠。某種意義上說,浦東未來30年的使命擔當比前30年開發開放的使命擔當更為重大、更為神圣,自然會繼續吸引全球眼光的高度關注。浦東應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不負厚望、奮發有為,新時代創造令世界刮目相看新奇跡,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結合平時學習研究,筆者對浦東未來發展提出幾點觀察思考——

  一是在深化改革上,應成為集成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新結構改革先行者。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各地大膽探索取得豐富多彩的改革實踐成果。以新發展理念為指揮棒、紅綠燈,將各地改革成果集“花盆”為“花圃”,浦東應在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上率先試、出經驗。應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運用系統化思維和集成化方式,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全面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新突破,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二是在創新發展上,應成為突破關鍵技術和產業轉化的新經濟革命引領者。縱觀近現代歷史,一次次顛覆性科技革新帶來社會生產力大解放和生活水平大躍升,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軌跡。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浦東應不斷激發調動創新激情,持續發力,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進而引領上海與長三角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占領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現代化、高級化“頭部”位置。

  三是在擴大開放上,應成為銜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制度型開放開拓者。我國對內對外開放進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由被動開放向主動開放、由參與型開放向引領型開放、由向發達國家開放向發展中國家開放、由東南沿海開放向內陸沿邊開放,構建起全面開放新格局,正朝著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演進。浦東的鮮明品格是開放,應在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給、高質量產品供給、高效率資金供給上大有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在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中不斷增強資源配置的全球性影響力,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更好發揮龍頭輻射作用。

  四是在文化建設上,應成為滿足人的高品質美好生活的城市軟實力彰顯者。城市不單單是物理構造,其核心是人類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創造的載體空間,能讓人們更加自由地進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靈魂交流。人是城市活的主體,在城市的聚集就塑造了這座城市的獨特文化魅力和風格,反過來城市又制約和改造人,人與城市的品質互為支撐。浦東應當大力發展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軟實力即非物質要素力量的組合,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務、居民素質、社會和諧、城市形象傳播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增強城市的社會凝聚力、文化改造力、環境舒適力、科技創新力、區域影響力、參與協調力等各種力量組合,加快國際文化大都市核心區建設,培育浦東文化時代魅力創新活力,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彰顯文化的力量。

  五是在城市治理上,應成為體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集大成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浦東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中國人民開發建設起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城區,成為上海這座人民城市、革命城市、紅色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浦東應當更加凸顯上海的城市特質,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市現代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空間。同時,浦東應大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率先構建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的治理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治理提供“浦東模式”。

  (作者何建華 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