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課堂、生動教材,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彰顯時代力量
雕塑左側花崗石以陰刻形式鐫刻的52位復旦英烈姓名如同歷史天空中星光閃耀;右側勾勒烈士學生時代形象,當年的服飾、青春的面龐,仿佛與如今的學子展開一場關于理想的對話;中間金屬造型部分高聳挺立,傳遞著復旦英烈的堅韌,象征著不屈的民族脊梁。
偉岸的烈士雕塑下,“黨史故事我來講,紅色精神我來傳”復旦學子原創詩朗誦寄托著當代復旦人對學長先輩們最誠摯的獻禮,傳遞著矢志再鑄光輝中華的堅定信念。任重書院導師、哲學學院教授鄭召利,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成員張義,以及“星火”黨員志愿服務隊隊員徐依鴻、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班“望道班”學生謝雨桐、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學生崔雨晴、新聞學院新生柴瑞軒等學生代表,深情朗誦烈士詩詞、講述烈士事跡。
初心相接,薪火相傳。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中,就有復旦學子的身影。70年前的4月2日,是抗美援朝烈士俞恩炘在戰場上壯烈犧牲的日子。他的兒子俞之城在復旦烈士紀念雕塑前,動情地講述了其父親毅然舉家支援東北建設,在抗美援朝中保障公路運輸線暢通、在敵機轟炸中不幸犧牲的故事。
深入歷史、多維融合,創新打造紅色育人載體
據不完全統計,復旦師生和校友中,登記在冊的烈士有52位,其中重慶紅巖革命烈士就有10位。復旦大學是全國紅巖烈士最多的高校。
為深入挖掘、整理并展示復旦大學革命烈士資源,為師生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支撐,弘揚“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深化紅色文化育人成果,復旦大學決定在邯鄲校區內設立地標性紅色文化景觀“烈士紀念雕塑及紀念廣場”。
據了解,雕塑項目2019年正式啟動,從設計到落成歷時近兩年。經校內外專家多次論證,雕塑最終選址于相輝堂東側、寒冰館北側廣場。雕塑位于廣場西側入口。
“目前,全國高校中這種有規模的紀念碑性建筑和紅色紀念廣場比較少見,這次較為超前。”作為雕塑及廣場設計方負責人,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胡曉云表示。
“以往的雕塑造型多使用單一材料,但這次我們使用了三種材料,是一種創新,營造出雕塑的現代感、幾何性和力量感。”胡曉云說。
此外,雕塑中的十幾位人物形象并非對應具體某位烈士,而是泛指復旦烈士群體,涵蓋不同性別、職業、角色。“但只要細看雕塑,大家可以看到歷史原型人物的影子。”
設計理念強調雕塑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雕塑后方的烈士紀念廣場以草坪為主體,定位為校內一處新的重要紅色景觀,草坪兩邊設長椅,布置音響、燈光、綠植,白天或夜晚都具有較好的休閑效果。草坪采用非觀賞草,可供師生在此緬懷、休憩、學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