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跨境投資遭遇“寒流”。不久前發布的中國前三季度吸收外資成績單,卻釋放出十足暖意。

  商務部日前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實現了今年以來實際使用外資首次人民幣、美元累計指標“雙轉正”,9月使用外資連續6個月正增長。全球疫情下,中國吸收外資“磁力”進一步增強,彰顯出供應鏈的韌性穩固,也為各國企業帶來機遇。

  魅力不減:吸收外資“雙轉正”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實際使用外資7188.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折合1032.6億美元,同比增長2.5%)。這是我國今年以來實際使用外資首次實現人民幣、美元累計指標“雙轉正”。

  今年以來,盡管受國內外疫情沖擊,我國吸收外資卻畫出一條漂亮的“U形”弧線。從一季度吸收外資額萎縮10.8%,到二季度反彈到8.4%,再到三季度增速提升至20.4%,一系列數據見證了吸收外資的回暖和反彈。

  疫情下,不少跨國企業不但沒有撤離中國,反而不斷增資加碼。特斯拉、高通、蘋果等全球知名企業就紛紛表示,要加大對華投資,正是在中國等市場強勁表現的帶動下,其業績取得了穩步增長。

  今年以來,法國施耐德電氣集團在中國布局步伐加快,不斷加大對創新和生態體系的投入,在廈門、北京、西安等地都宣布了新的投資。

  吸收外資態勢進一步向好,背后是外資對中國經濟的看好。19日我國最新發布的經濟“三季報”顯示,包括經濟增速在內的多個指標由負轉正。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多個國際機構為中國經濟點贊并道出原因:及時控制住疫情,經濟穩步復蘇。

  堅定信心:高質量發展中謀新機

  全球疫情下,外資不但沒撤離中國,反而將中國作為“避風港”,原因何在?

  美國企業強生中國區主席宋為群這樣回答:無論是抗擊疫情、復工復產,還是保障民生、推動經濟增長,中國市場恢復都走在全球前列,這增強了包括強生在內的外資企業在華長遠發展的信心。

  疫情發生后,強生旗下醫療器材、制藥、消費品等板塊二季度以來在中國市場實現強勁增長,強生表示將進一步加快數字化轉型和創新投入。

  強生的回答道出廣大外企的心聲。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外企負責人表示,中國巨大的市場,完善的供應鏈,不斷擴大開放的政策和鼓勵創新的環境,都成為他們堅定不移選擇深耕中國的原因。

  仔細觀察今年以來外商投資領域就會發現,不少外企對華投資有了新動向——

  9月,德國西門子交通與重慶兩江新區簽署合作協議,將建西門子智能交通5G能力中心;

  同月,施耐德電氣集團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協議,將共建中法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園,推進新基建、綠色園區建設等方面合作。

  “數字經濟應用不僅有助于中國和世界抗擊疫情,還將為在華跨國企業創造更多發展空間。”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說。

  瞄準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外商積極布局在華投資,前三季度引資成績單成色十足:高技術服務業吸收外資同比增長26.4%,其中電子商務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同比分別增長18.5%、92.5%、72.8%與31.2%。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新基建、服務業等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順勢而為,搶抓機遇,將為在華外企帶來更廣闊發展空間。

  展望未來: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開新局

  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我國吸收外資形勢依然嚴峻,不容樂觀。

  “中國始終胸懷大局,著眼長遠。”西門子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赫爾曼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通過推動國內、國際市場結合,構建開放生態圈,將幫助企業和經濟盡快從危機中走出來。

  在中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外資企業無疑是一個重要媒介,將進一步助力聯動“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王一鳴就指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形成,如何發揮好外資企業“外引內聯”的獨特作用非常重要。

  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即使面對疫情挑戰,中國也沒有放緩開放腳步——

  無論是外商投資法落地實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瘦身”,還是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開放新高地的建設等,都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成為眾多外資企業為中國投下“信心票”的重要原因。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表示,中國將繼續加強外商合法權益保護,確保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并進一步提升中國營商環境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讓外商投資更安心、更放心。

  “不為一時數據波動所影響,專注做好自己的事,就能讓吸收外資的‘磁力’越來越強。”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郝紅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