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工業遺存,打造有歷史厚度、有城市溫度、有社區活力的濱水公共空間(央廣網記者 韓曉余 攝)
央廣網上海8月7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韓曉余)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上海楊浦濱江區域,百年前曾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發源地,40多年前曾是機器轟鳴、裝卸繁忙的大型國營企業集聚地。近年來,隨著上海市推動黃浦江兩岸貫通及濱江岸線轉型工作,楊浦濱江逐漸從以工廠倉庫為主的生產岸線轉型為以公園綠地為主的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通過活用工業遺存,打造有歷史厚度、有城市溫度、有社區活力的濱水公共空間。
78歲的閻式松老人,在楊樹浦路1929弄住了一輩子。100年前,他的父親與家人來到這里扎根。雖說緊鄰黃浦江,過去像他這樣的附近居民,卻很少能夠親近這條上海的母親河。
78歲的閻式松老人談起現在的楊浦濱江贊嘆不已(央廣網記者 韓曉余 攝)
閻式松:我們小時候這個江邊是不允許我們過來的,因為都給廠占據了進不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城市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楊浦濱江不少老廠紛紛關停或向其他地區轉移,一座座工廠大門緊閉,荒草叢生。
閻式松:慢慢地式微,到最后楊樹浦路很頹敗了,楊浦區的中心已經慢慢轉移到其他地方去了。
過去封閉的工廠成為了市民游客的“親水空間”(央廣網記者 韓曉余 攝)
經過黃浦江兩岸開發,2017年底上海濱江兩岸45公里全線正式宣告貫通,過去封閉的工廠成為了市民游客的“親水空間”。沿途步行道、跑步道和騎行道縱橫交錯,兒童嬉戲玩樂,年輕人揮灑著汗水,游客們也紛紛拍照留念……
72歲的市民馬翠蘭在附近住了20多年,只要不下雨,幾乎每天都來。
馬翠蘭:非常人性化,走到哪里有座位,走到哪里有水,布置得都很好,老百姓進來可以騎自行車、健身。
濱江岸線上,沿岸的欄桿依舊保留了過去高裝碼頭的工業遺存,偶爾點綴的老工業設施與成片的綠樹紅花相映成趣,上海船廠、楊樹浦水廠、新怡和紗廠等一大批極具特色的百年工業遺存,成為了這里的名片,這條過去的“工業岸線”脫胎換骨,變身“藝術客廳”。
過去封閉的工廠成為了市民游客的“親水空間”(央廣網記者 韓曉余 攝)
根據規劃,楊浦濱江區域計劃投入近一萬億元進行開發,將老工業遺存和老舊城改造結合,到2022年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設的示范區。
活用工業遺存,打造有歷史厚度、有城市溫度、有社區活力的濱水公共空間(央廣網記者 韓曉余 攝)
閻式松住了一輩子的楊樹浦路1929弄也在濱江開發最新一批的舊改名單中,盡管有些許不舍,但他更期待改變。
閻式松:終于要告別我這個老宅了,從感情上說,住的時間長了難免總有一些感情,但是全部拆掉,再發展起來,是鳳凰涅槃!也是一件好事,全部要脫胎換骨的變化!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