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26日消息(記者王渝新 周洪 林馥榆)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昨天正式開幕。這是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舉辦的首個重大國際性影視節慶活動。昨晚(25日),隨著上海大寧音樂廣場的露天電影熒幕徐徐展開,首次推出的露天展映也正式落地。電影節,不僅連著膠片與光影,也關乎社區和每一位影迷。本屆電影節主視覺海報以“重逢”為主題,意為廣大影迷在大銀幕上與電影重逢。
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本屆電影節取消了紅毯秀和開幕儀式,而是以一場"全面奔小康 筑夢新時代"為主題的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開啟為期9天的電影盛宴。
沒有星光,沒有紅毯,簡單的開幕儀式,意義卻不簡單。來自國內影視企業的領軍人物,在論壇上共同探討電影行業的"復工復產"、以及疫情給中國電影帶來的危與機。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覺得新的科技和內容的結合帶來新的體驗,在未來將是一個常態。
程武:電影的獨特價值要靠電影人通過更好的創作,更好的內容,更高的品質以及更主動的應用和探索現代科技和電影藝術結合的方式。如果我們不堅持這點,很快會被淘汰。
不久之前,某網站做了一個調研,大概有511萬的觀眾在疫情期間一共看了1.2萬部的影視作品,人均23.4部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4%。同時,到5月份電影院沒有開工的時候就已經有88%的觀眾期待電影院能夠開門。在流媒體平臺觀影如此方便的時候還有這么多的觀眾希望電影院重開走進電影院。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表示要有好作品才能讓觀眾走進電影院:
傅若清:進入影院有非常重的儀式感,我們如何把儀式感和社交屬性給他發展好。我覺得這是差異化其他視聽產品非常重要的。要讓觀眾有理由不在家里看電影,而是要去影院。我們影院就必須要提供這樣的上對得起創作者,下對得起觀眾的放映環境和放映質量。
疫情影響下,電影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廣大電影人危中尋機,積極自救。3月9日,上海電影集團宣布推出全國首支“影院抗疫紓困基金”,總額達10億元,重點聚焦整個長三角地區有紓困需求的影院。在開幕論壇上,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兒表示,希望行成合力,共同助力中國電影更好發展。
王健兒:我們在3月初發起了規模10億元的“影院抗疫紓困基金”,幫助其他企業共度難關。我也期待疫情過后,能夠更好地形成合力,在資源互補,業務合作方面 邁出更大步子,共同助力中國電影更好發展。
疫情防控下,本屆電影節采取線上線下并舉的形式,全部采取網上售票。按規定,每場電影上座率不超過30%。觀眾入場時需要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登記個人信息,并全程佩戴口罩,這些舉措得到了廣大觀眾的理解支持。
觀眾:從拿票到驗二維碼到量體溫,大概兩三分鐘,挺快的。
觀眾:要把疫情(防控)放在第一位,電影院能開已經很開心了,所以任何措施我們很配合。
觀眾等待與影院的重逢,影迷也期待與電影節的重逢。正如本屆電影節海報描繪的一樣,銀幕散發的光芒劃破城市天際線,讓城市迎來破曉,同時化身為一個偌大的放映廳。在海報的視覺中心,一位觀眾背對畫面,凝視遠方,似乎正在翹首企盼與電影節的重逢。海報設計師90后青年陸云帆想透過海報傳遞觀眾的心聲。
陸云帆:因為疫情對整個電影行業和影迷的觀影習慣都有一些影響。影院重新復工,就是想做一個這樣概念,復工的時候發布出來,特別應景。
影節期間,上海的29家指定影院將 展映320多部中外影片,其中世界首映、亞洲首映和中國首映影片超過200部。電影節還將舉辦金爵論壇和大師班、“一帶一路”電影周、電影項目創投等活動。除影院展映外,還首次推出露天展映和線上展映。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獎主競賽單元和亞洲新人獎單元,今年受疫情影響不進行評獎,但公布了官方入選影片名單,并將舉辦中外劇組見面會,國際影視交易將采取“云市場”方式進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也將于7月26、27日在國際傳媒港舉行“中國影視之夜”和系列影視論壇。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傅文霞介紹,這些都有助于兼顧疫情防控和電影產業復蘇。
傅文霞:我們堅持下來了,我們覺得這樣的一個活動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舉辦,特別是在7月20日電影院復工后,我們7月25日辦這個節,我們是為行業的復工復產做一個暖場,我們給大家信心,給大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