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17日消息(記者楊靜 林馥榆)群眾聲音是最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蘊含著大量真知灼見。在上海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原有基礎上進一步“轉型升級”,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今天正式揭牌。
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今天揭牌(央廣網記者林馥榆 攝)
“成立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不是簡單的機構設置、多塊牌子,關鍵是怎么做好今后的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城市發展建設上來。”上海市信訪辦、市人民建議征集辦主任王劍華說。“不僅上海市民可以提建議,外省市的,甚至走過路過來旅游的游客,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
據介紹,自2011年12月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處成立以來,目前接收辦理的人民建議事項上升到30余萬件,占信訪總量比例從6.5%上升到約30%。在歷年向市委市政府上報的1300余件重要建議中,市領導批示1470余條,職能部門采納率從58%提高到97%,推動相關職能部門制定規范性文件150余件,每年評選100件優秀人民建議。
其中,涉及房屋拆遷、市政道路建設的城鄉建設類建議占比最多,占比27%;涉及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運輸類建議占比14.5%;衛生計生類占比為12.3%;其他教育文體、環境保護、勞動社保、政法、市場監管等方面的建議也都有相當的比例。
近年來,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獲評“上海社會建設十大創新項目”“上海依法治市十大創新案例”,全國“群眾工作典型案例”一等獎,第二屆全國“法治信訪進步獎”。
59歲的“建議達人”虞國偉也來到了今天的揭牌現場。7年多來,他始終熱心參與人民建議,甚至帶動了自己的兒子也加入人民建議的隊伍。最多的一年,虞國偉有7項建議被評為“優秀人民建議”,涉及旅游、老舊住宅電梯改造、報廢滅火器回收等多個方面。
疫情防控期間,人民建議征集工作也發揮了積極作用。王劍華表示,疫情期間,人民建議工作主要圍繞物資供應、社區管控、隱患排查、企業復工復產等熱點問題,匯集戰疫“金點子”,向上海市委、市政府報送熱點快報、社情民意專報、人民建議摘報216份,市領導批示193條,為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發布政府權威信息、采取應對措施提供了重要支撐。
“‘健康云’、‘隨申辦’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發揮著積極重要作用。比如,在返程高峰來臨時,返滬入境旅客都要在‘健康云’APP上填寫健康登記表,但當時信息不能與社區對接。一名大學教授通過人民建議征集信箱對此提出了建議,建議讓信息采集和應用‘一竿子到底’,成為社區防疫的大數據庫。”王劍華說。
他進一步透露,有基層干部反映了同樣的問題,社區人員在登記過程中,遇到登記信息不清或錯漏、手動登記效率低等問題,希望與“健康云——外來人口管理系統”做好對接,結合小區出入管理,為掌握返滬、返回小區人員信息掌握提供更精確的助力和參考。
對此,人民建議征集干部立刻進行梳理調研,先后形成《關于道口采集信息“一竿子到底” 切實加強來滬人員管理的建議》《關于關口前移 做好“健康云”信息登記的建議》的摘報得到市領導批示,直接推動了“健康云”“隨申辦”信息采集關口前移、信息應用端口下移,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持。
人民群眾的智慧,需要通過一個良好的制度,才能進入公共決策的渠道。上海政法學院教授湯嘯天在采訪時說,讓建議成為好的決策,好決策變成好行動,好行動形成好效果。此次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的成立,是一個新的跨越,讓匯集民智更加規范化。
下一步,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將進一步加強渠道建設,在“人民建議征集信箱”“市委領導信箱”“市政府領導信箱”“投訴受理信箱”、群眾來信、走訪反映、12345等征集平臺基礎上,融入城市治理“兩張網”,延伸觸角到社區村居。
同時,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將加強人民建議征集制度的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建設,在收集梳理機制上,推動從“被動征”向“主動征”轉變,聚焦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城市治理的缺位點、政策措施的空白點,積極挖掘“金點子”好建議;在辦理反饋機制上,加強與建議人溝通;在宣傳引導機制上,讓建議征集工作走進樓宇、社區、企業,到離群眾、市場最近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