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5月19日消息(記者唐奇云 通訊員張婷)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促進學術交流與學科交叉,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華東理工大學首次組織開展的年度“十大學術進展”評選結果昨天(18日)正式揭曉。最終遴選出的10項研究成果既有涵蓋化學、材料、物理、醫藥等多個領域的基礎研究,也有面向化工、生物等產業和農業應用的技術創新,對國民經濟、社會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
5月18日,華東理工大學2018年度十大學術進展評選結果出爐(央廣網發 華東理工大學 供圖)
以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教授楊弋領銜的“細胞代謝監測與成像技術”聚焦生物醫學研究迫切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為例,針對細胞內核心代謝物NADH和NADPH,發展了系列高性能的熒光蛋白探針,并建立了原位、實時、動態的高通量分析方法,為長久以來依賴細胞裂解的傳統生化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革新,不僅為人們更好地理解物質與能量代謝的調節機制和代謝網絡提供創新性的研究工作,也為癌癥等代謝性疾病的診斷與創新藥物發現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目前,相關技術已被全球來自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中科院等300多個國內外一流機構實驗室跟蹤應用。
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許建和領銜的“生物催化劑的快速定制改造及高效合成手性化學品的關鍵技術”,開發的酶-化學偶聯法合成(R)-硫辛酸新工藝,相較于傳統的化學合成技術,合成步驟減少一半,產品收率成倍提高,環境負荷大幅降低,在全球率先實現了產業化,助推相關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日前,該項目獲2018年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農藥是確保糧食豐收、食品安全以及公共衛生防疫的戰略性生產資料。藥學院教授李忠團隊在錢旭紅院士的領導下,瞄準農藥突出的抗性問題和生態風險兩大難題,聚焦全球最大殺蟲劑類別新煙堿殺蟲劑,提出并實施順式研究策略,深耕綠色生態農藥創新,創制了環氧蟲啶、哌蟲啶兩個綠色殺蟲劑品種,并開展植保推廣應用。相關工作發表SCI論文60篇,其中農藥學頂級期刊JAFC論文18篇;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60多項,其中授權國外專利20多項。環氧蟲啶是迄今我國創制農藥中唯一被國際殺蟲劑抗性行動委員會(IRAC)認可的殺蟲劑;哌蟲啶對蜜蜂低毒,生態安全性得到認可。2018年,環氧蟲啶獲得農藥正式登記,哌蟲啶混配劑型獲得農藥正式登記,已在全國開展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取得良好豐產增收效果。
?
值得注意的是,頒獎典禮還特意設置了“學術進展大咖談”環節,張金龍、龔尚慶、許建和、趙玲、王海豐、劉潤輝、魏東芝等7位獲獎項目負責人依次上臺,用通俗、形象的語言,向在座師生講述了項目團隊的工作進展,對科學前沿進行了生動的闡釋與解讀,贏得了現場師生的陣陣掌聲與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