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圖
從白玉蘭榮譽獎、白玉蘭紀念獎、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到各大綠地、公園、廣場隨處可見的玉蘭元素,白玉蘭花給上海這座美麗的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這一獨特的公共文化資源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它能否成為繼“櫻花貓爪杯”之后的下一個文創爆款?近日,浦江學者、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慧敏,晨光學者、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曹祎遐,高級工程師、園林文化專家林小峰以及文旅專家劉志泉,圍繞相關話題展開了熱議。
催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解放周一:白玉蘭花“色如玉、氣若蘭”,素來為文人雅士所青睞。請問,它為何能成為上海市花?
王慧敏:在我國400多個大中型城市里,評選出市花的就有167個。這些當選市花,絕大部分是我國傳統的名花,它們受到民眾廣泛認可與接受。
市花是城市的歷史傳承和精神象征。大致來看,東方人含蓄內斂,多喜愛蘭花、菊花、水仙;西方人相對熱情奔放,往往選擇玫瑰、月季、百合、郁金香為國花、市花。雖然市花通常不被寫入法律,但人們在它身上寄予了對城市的熱愛,對本土文化的濃濃情感,以及對腳下土地及其承載歷史的敬重。
劉志泉:國花、市花一般是本地特產,栽培歷史較長且分布較廣,與當地歷史地貌、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且對當地旅游產業的提質增效有極大促進作用。
以日本為例,“花見經濟”(花見是日本的民間習俗,即賞花)涵蓋飲食、服裝、交通、禮物等。日本甚至有專門的“全國櫻花預報網站”,每年初就開始預報各地櫻花花期,具體可精確到開花日、盛開日,并做到實時更新。
林小峰:國花、市花是國際、城市間交往的重要使者。市花對外代表城市形象、體現城市品位,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比如,新加坡的國花是“蘭花”。據說,每當貴賓來訪,新加坡政府會安排到訪貴賓用自己的名字或根據貴賓所決定的名稱,為新品種的胡姬花命名。這種不同于常規接待的禮遇,顯得有禮有節且更有溫度。
曹祎遐:市花的產生一般都會有民眾的積極參與。這樣的過程體現了對公眾意見的尊重,市民也因自身參與而更加關心和認同市花,進而催生出一種城市的歸屬感。
密切與市民生活的聯系
解放周一:上海有很多以白玉蘭為主題的公共場所,但白玉蘭花期很短、下雨即落,普通市民與它的接觸時間一般只有兩周左右。請問,它怎樣才能真正走進市民的文化生活?
曹祎遐:確實,人們對這種花的符號功能認知尚處于碎片化階段,對它的情感共鳴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建議在市級層面研究強化市花品牌的運行推廣力量,以便更好地通過文創產品、文藝作品、節慶活動等途徑和方式實現文化附加價值和城市美學引領。
王慧敏:花是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紐帶。坦率地講,由于活動載體不夠豐富、市花主題活動較少,廣大市民對白玉蘭的認知度、親近感并不高。為此,有必要通過舉辦市花文化節等方式,密切市花與市民文化生活的聯系。
綜觀國內外的國花、市花,花期通常包含一個傳統節慶,如荷蘭的郁金香節、保加利亞的玫瑰花節等。上海可在每年市花盛開之際舉辦市花迎春文化節,舉辦提升市民藝術修養、人文涵養和文明素養的花文化賽事活動。在此期間,公園和植物園應免費開放賞花;通過花卉詩詞大賽、音樂繪畫攝影大賽等,搭建“零門檻”參與的花文化互動平臺。
進一步來看,白玉蘭是屬于上海的公共資源、公共品牌,具有城市文化符號價值。但目前,上海并無相應的使用規范和保護條例,對市花的無形知識產權也缺乏保護意識和管理舉措,使市花的無形資產和品牌形象打了折扣。由此,有必要從“城市IP(知識產權)”建設的高度來推進市花品牌建設。
比如,著力拓展市花白玉蘭的城市名片功能。當務之急是整合以白玉蘭冠名的各類市級獎項,完善代表上海城市最高榮譽的白玉蘭獎項體系,表彰各行各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杰出人士,以此來樹立城市標桿和榜樣。
打造人格化“城市IP”
解放周一:前一段時間,某知名咖啡品牌開售“櫻花杯”。在30多款限定杯子中,一款“貓爪杯”最為搶手。這對打造白玉蘭花的“城市IP”有何啟發?
曹祎遐:“貓爪杯”雖然火爆一時,但仍處于文創產品設計的初級階段,持續性不夠強。在“城市IP”的打造中,關鍵要找準目標群體,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作創新,在贏得消費者青睞后借助口碑效應不斷擴大影響力。
林小峰:要提升白玉蘭的知名度和存在感,關鍵還是要深入挖掘文化屬性。對園林工作者來說,應致力于“園林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生活時尚化、時尚產業化”,積極開發一些衍生文創產品。這些周邊產品應當成體系地與市民生活應用結合起來,而不只是大頭娃娃之類的吉祥物。與之相伴,建立有關玉蘭花的文博場館,不失為一個可行方案。
從生態可持續性角度來看,還應不斷豐富上海地區的白玉蘭的生物體系。據了解,上海園科院正在做的研究是如何把白玉蘭擴展成玉蘭科,從生態體系上擴展影響力、反哺市花品牌。
劉志泉:文創品牌的本質是具有獨占性,需要擁有自己的版權,需要授權。比如,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德國的紅綠人符號等,均是需要授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版權決定了一個文化符號能否成為一個IP,內容和粉絲的獨占性則幫助IP產生經濟價值。
以白玉蘭花為元素設計推出相關產品是需要的,但這離“城市IP”尚有距離。經驗表明,“城市IP”需要有高辨識度和強人格化特征。日本的熊本熊就具有典型的性格特征。白玉蘭若能將花具象出人格化,如結合已有傳說,擬化成三姐妹,并賦予不同的人格創新和代表內涵,就有可能形成爆款,具有很高的產業價值。
挖掘長三角花文化故事
解放周一:據我所知,國外的花文化背后有很多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連接了花與人的情感,使得花文化更加引人入勝。
林小峰:這樣的故事在我國也有很多。
1939年春天,日軍軍醫山口誠太郎隨侵華日軍來到南京城。當看到曾經繁盛的南京只剩下一片瓦礫和白骨時,他充滿震驚與不安。回國前,他在紫金山下采集了一些種子,那是一種在戰爭廢墟上倔強盛開的紫色野花。
1940年春天,山口家院里開遍紫色小花,但他沒敢提及南京的見聞,只寫了一篇短文連同帶回來的種子一起分發給親朋好友。短文是這樣寫的:這是我從中國大陸帶回來的,我給它取名紫金草。如果你喜歡的話,就撒在你的庭院里吧……
1966年4月,《朝日新聞》刊登了一位華僑青年寫的小紫花懷念文章。這促使77歲高齡的山口選擇將多年前的故事講出來。之后,大門高子女士深受感動,創作了合唱組曲《紫金草的故事》,引發熱烈反響。由此,紫金草開始成為戰后追思的一個標志。
所以說,花文化不僅是花本身的內涵,更要挖掘深層歷史及文化價值,使其真正成為情感的橋梁、歷史的紐帶。
解放周一:在南京,也能看到很多玉蘭花吧?
王慧敏:是的,南京東郊明孝陵的玉蘭路旁,栽滿白玉蘭;中山陵碑亭側的山坡上也有白玉蘭,樹齡近百年。
放眼看整個長三角,玉蘭花更是各處盛放。在浙江嘉興,早春時節紅玉蘭迎風而立、傲骨向上,與“紅船精神”交相輝映。安徽革命圣地大別山的“望春谷”及“紅軍的搖籃”金寨縣,就存有國內規模最大的純野生玉蘭帶。野生玉蘭樹面積近萬畝,可觀賞的玉蘭樹達1.5萬株,以白色為主,間有少量紅色。
解放周一:借助玉蘭花,可否專門設計一條長三角賞花文化之旅?
王慧敏:長三角地區革命歷史素材豐富,紅色文化是一大特色。我們完全可以將革命時期仁人志士的品格與玉蘭的花性結合起來,一邊觀賞高潔之花,一邊接受心靈洗滌。同時,不同地域又有著不同花色的玉蘭代表,可以進一步豐富和提升長三角紅色旅游路線的品質。江南水鄉的清淡雅致也與玉蘭契合。因此,可開發“江南覓雅”旅游路線,為喜愛玉蘭、追尋自然的消費者提供遁世之游。
當然,白玉蘭花期相對較短,能否形成“櫻花效應”,既是客觀存在的短板,也是很多人不認同做大白玉蘭品牌的理由。其實,這種稀缺性反倒能為文創價值的挖掘提供想象空間。對此,上海應有自信。